當然,要積累豐富、新鮮的素材,除了立足課本外,還要注意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劉國正先生說:“課內與課外,是語文學習的雙翼。隻張一翼,自然飛行無力,隻有雙翼並舉,才能自由飛翔。”課外閱讀是學生課內閱讀的補充和繼續,不僅能夯實課本知識,而且對開闊眼界和寫出個性化的議論文是很有益處的。筆者認為以下幾條途徑是比較有效的:
(1)讓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去廣泛涉獵各種報刊雜誌。如擁有廣泛讀者群的《讀者》、《青年文摘》、《思維與智慧》、《意林》等讀物,不僅能增強學生分辨真善美、假惡醜的能力,還能使學生從沉悶的書齋中走出來,引進寫作的無窮活水,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激活議論文的寫作熱情。老師也可推薦網絡上的一些好書、好文章,尤其是那些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名家名篇、名著以及優秀的中學生作文,讓學生課外自主去閱讀。
(2)讓學生認真研讀文化積澱深厚的文學名著,如,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學生通過閱讀,能從中挖掘無盡的知識礦產做為自己題材的“專利產品”。2003年曾轟動一時的江蘇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從小就讀《三國演義》,甚至讀了幾十遍。別人覺得陌生的故事在他筆下卻是信手拈來,應用自如,這就是熟讀出來的功夫了。
(3)讓學生收集古今中外曆史名人的話語或典型事跡。如:孔子、孟子、司馬遷、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龔自珍、王國維、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胡適、林清玄、張曉風、培根、羅素、叔本華等,要求學生先對他們的事跡進行提煉概括,再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他們,比較辨別,分析他們個性化的一麵。最終引導學生做個有心人把它運用到作文中去。
(4)讓學生背誦詩詞歌賦、名言警句、格言諺語。因為詩詞歌賦,文化含金量高,能使文章充滿詩情文采;名言警句、格言諺語能為議論文的寫作增添可信度和思想深度。這些都是很受學生們歡迎的素材,隻要熟記心頭才能為己所用。
實踐證明,報刊雜誌及網絡上的好文章,古今中外文學名著,曆史人物典型事跡,名篇名句格言等,都是中學生攝取的主要營養,能有效拓展學生的生活範圍、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曆,為他們的寫作素材積累開辟一片嶄新的天地。
二、引導學生靈活使用課內素材
有了豐富的材料,還要會用。積累素材隻是前提,提煉素材加以盤活運用才是終極目標。語文教材,是一座取之不盡的礦藏,隻要合理利用,教材資源就會“不盡長江滾滾來”。下麵列舉幾種常用的技法:
(一)直接引用。
這種方法最容易操作,使用時的關鍵在於對材料的積累要準確,因為是直接引用,所以要保證材料與課文中一致。如: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可謂“時運不齊,命運多舛”,然而直麵挫折,他卻能達人知命,笑看人生。試想,如果沒有王勃開朗豁達的胸襟,哪能有他“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絕唱。
上述文段以名言詩句的引用帶出例證,結構獨特。若運用於“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話題作文,定給人文采斐然的感覺。
(二)提取化用。
這種方法是根據寫作需要,對原文素材進行部分提取、進行化用,化用時可以立足於原文,引出相關的人物故事、經曆,借助其意象,構建新的寫作內容,為表達中心服務。如:
紙醉金迷的李後主借“那奔騰不息的江水”,抒發的是“身世之愁”“亡國之愁”“懷舊傷今之愁”;愛國詩人辛棄疾借“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江水,書寫的是“抗金救國、收複失地的理想寄托”;平平常常的一泓潭水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竟成了“令人心儀的美神”,表達了先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激情”。
上述文段將詩句化用鑲嵌其中,素材運用自然,語言靈動精彩。
(三)模仿移植。
這種方法是將原素材的結構形式(含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典型情節、思想意蘊等素材進行移用。同時,要注意對所移植的素材進行精辟點化,使素材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如: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此非浪漫詩仙李太白之詩嗎?麵對挫折,笑對痛苦,他拂袖而去,遍訪名山,此非太白千古飄逸之浪漫情懷者乎?
仿造蘇軾《赤壁賦》句子:“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