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的基本對策
學科研究
作者:鄒荔娟
摘 要:好多中學生怕寫作文,尤其怕寫議論文。在議論說理的時候,常常陷入“腦”中羞澀,無例可舉的窘境;在運用寫作素材時,也不時出現羅列堆砌現象;在分析論證事例或事理論據時,往往是觀點加材料,缺少分析的鏈條。據此,本文主要針對這些不良現狀,結合筆者平時的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麵闡述提高中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的基本對策。
關鍵詞:議論文;寫作能力;基本對策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在中、高考考場上,更能展現出學生的實力水平。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狀:好多中學生怕寫作文,尤其怕寫議論文。他們在議論說理的時候,常常陷入“腦”中羞澀,無例可舉的窘境。即使舉了,也不會靈活運用寫作素材,有的通篇隻是羅列幾個“老掉牙”的事例,有的堆砌幾個缺乏典型性的生活現象,讓人讀來毫無新鮮感。還有不少學生在分析論證事例或事理論據時,往往沒有找到觀點與論據之間的契合點和聯結處,以致於“骨”(論據)“肉”(論點)表麵貌合,實則神離。那麼,如何扭轉以上這些不良現狀呢?筆者認為老師可著重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一、幫助學生尋找寫作的源頭活水
俗話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幫助學生籌建素材資源倉庫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然而,籌建素材倉庫卻是一項看似平常實則艱巨的工程。要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集腋成裘,方可建成。
(一)立足課內教材挖掘作文素材。
首先,我們老師要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課本。因為我們的教科書本身就是一座學生極為熟悉、資源豐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山。老師在教讀課文的同時一定要點撥學生做好材料的積累整合工作。俗話說:“九尺之台,起於壘土。”學生隻有大量地吸取語言的信息,寫作時才能神思飛揚、文如泉湧。當然,為了方便學生整理、記憶,老師可把教材裏麵的名篇名句名言、主要內容以及相關的典故事例等大致做一番分類和梳理。如:
(1)表現達觀、超脫。
蘇軾的“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春日勝今朝”等。
(2)表現堅守氣節和對理想執著追求。
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
(3)表現廣闊胸懷與英勇氣概。
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曹操《觀滄海》中的“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
(4)表現學習要重視積累、堅持。
荀子《勸學》中的“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和“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
(5)表現恒心毅力。
《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在雙腿癱瘓的厄運降臨後,他曾彷徨,但最終憑著頑強的毅力戰勝了病魔,戰勝了自己,成為一名著名作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中的“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等。
(6)表現崇高母愛。
《我與地壇》中史鐵生的母親在兒子陷入雙腿癱瘓的困境時,她承受了最大的心理壓力和身體的疾病,她憑借偉大的母愛讓史鐵生重獲新生;歸有光《項脊軒誌》中的“兒寒乎?欲食乎?”母愛就表現在生活的細節中等。
(7)表現優劣可以互相轉換道理。
塞翁失馬的故事,孫臏和龐涓的故事,馬謖高傲自大丟失街亭的故事等。
(8)表現修養與治學。
孔子《論語》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韓愈《師說》中的“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等。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的確,語文課本蘊藏著豐富的知識資源,是積累寫作材料的寶庫。宋朝教育家朱熹說過:“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教材中挖掘寫作素材,無疑是在幫助學生尋找最近的源頭活水。
(二)拓寬課外閱讀積累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