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高中語文教材中傳記文不多,而高考試題偏偏又一直考查人物傳記,高考的指揮棒使得學生頗有怨言:學了不少文言文,可是考試不考;考試要考的文言文,課本中太少。從而使得一些人對學習課文不重視,而一頭紮進文言片段試題訓練中。其實,史傳類的文言文相對淺易,學生容易看懂,也有興趣學;閱讀大量的史傳文章對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很有幫助;由於考試的需求,學生對閱讀這一類文章也很感興趣;因此教師完全可以把“閱讀史傳類文章”作為突破點。考慮到語文教學課時的局限,教師不可能大量增加史傳類閱讀材料,但可以結合古典詩歌的作者介紹、現代文中的成語典故等,隨文而設,補充一些史傳類文章,讓學生既以所學體裁文章為主,未遊離當時的教學目標,又適時適當的增加了文言文閱讀量,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培養其“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做好初高中銜接教學,維護學生學習積極性。
高中語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繼續和深入,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新的學習階段,與初中存在著較明顯的差異。學生進入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難點之一就體現在文言文上。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在高一階段做好初高中銜接教學,為學生在高中階段順利學好文言文鋪設平台。對於該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可以具體采取如下策略:
1.明確標準,熟悉教材。如上文所述,新課程標準對初高中文言文教學有不同要求。初高中語文升學考試方麵,關於文言文閱讀,初中考試取材於教材,對字詞和內容的考查重在識記、理解;高考文言文選材於課外,意在考查學生的積累和通過語境去探究其文言字詞用法和意義的能力和對內容的理解、分析、綜合、評價能力。教師隻有對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不同要求了然於胸,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也就不會出現對初中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大驚小怪、一味抱怨了。
2.溫故知新,充分注意教材的差異性和關聯性。
如前所述,對於初中階段的文言文,一些初中教師往往隻顧基本篇目不顧自讀課文,基本篇目又隻顧幾個可能的考點,並未充分發揮那些精短文言文的作用。高中教師一定不能忽視那些文言文的價值,而可以用一個學期的時間來複習。初中已經要求背過的文言文,每周複習背誦2篇,要求人人熟讀成誦,爛熟於心;教師給出其中的典型詞語,學生自由歸納其用法;學習高中的新文言文篇目時,注意時時聯係初中例句;用種種方法讓學生感覺到知識的連續性,建立知識遷移的思維習慣。
3.確立明確的階段性目標,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對學習的評價有關。這要求教師多從肯定鼓勵的角度出發,讓學生一開始就有一種成功的滿足感,使學生學習語文的價值能夠直接地體現出來。在學習效果的檢測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對故事類文言文感興趣、容易理解的特點,多選擇一些情節性強的文言短篇作為試題材料,設置考點時時刻注意課內外的銜接、初高中的銜接,保證“試題屬課外,知識在課內、在初中”,學生隻要敢於遷移就能解決問題,讓他們在對自我的肯定中樹立信心。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現實的教育環境中,要求和希望每個學生時刻都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文言文,純粹出於喜愛而學習,隻能是我們的願望;而且理論上,對於性格迥異、知識背景千差萬別的中學生,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有一樣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因此,我們應該承認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不同層次動機的合理性,區分不同動機,加以引導,激發學習欲望。例如,有的學生學習文言文是“慕作者之大名”,滿足個人的好奇心;有的是喜歡文言文那種古香古色的韻味,有一種學習另一種語言的新鮮感;有的則是在同伴嘖嘖叫苦時,顯示自己超強的學習能力,獲得成就感;有的隻是為了獲得高分,在升學中脫穎而出。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因人而異,區分不同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以求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講清文言文的應用價值、文化價值,使學生明確意義,激發其使命感;采用小組競賽法,激發其好勝心,來促進朗讀或背誦;編製梯度合理、適當遷移的習題,適應其思維規律,滿足其成就感,來促進基礎知識的掌握;注意美感因素的挖掘,愉悅情境的構建,來使其保持長久的興趣。
(四)教給方法,培養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做好指導工作,教給方法,培養習慣。
1.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程序性知識。教會學生準確運用注釋,能區別注解中哪些是翻譯,哪些是解釋說明;學會推斷詞義,對於一些詞語,能根據上下文、聯係舊知識,來推斷其語音、意義;學會查閱常用工具書,善於運用工具書幫助自己解決疑難問題。
2.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例如:經常誦讀、背誦的習慣;運用工具書的習慣,閱讀中遇到不懂的字詞就要查閱工具書;勤於積累的習慣。
首先,學生得有一本專門的文言知識積累本,踏踏實實地一課一課的積累。其次,要學會聯係、歸類、比較,加強整理工作,以不斷地加深印象,擴大積累。第三,鼓勵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在大膽質疑、小心求證的過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五)加強誦讀。
誦讀是傳統的塾學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文言文教學的優良傳統。在誦讀中體味,在誦讀中積累,在誦讀中欣賞。因此,必須讓學生自己充分地讀書,讀出聲,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讀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在讀中整體感知,理解文意;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
1.教師範讀,觸發語感。教師在範讀的時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裏曲曲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了解。”總之,範讀要做到鏗鏘有力、抑揚頓挫,從而創造一種美好的氣氛,給學生以審美的享受,引導學生入情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