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新課標下高中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及對策(2 / 3)

(四)社會方麵。

受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導致學生沒有興趣,沒有心思去學習,還有的沉迷於電子遊戲等娛樂設施,不能自拔等等。

三、轉化高中數學學困生的對策

學生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發展,興趣、毅力、獨立性格的培養,都離不開教師的啟發誘導,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與強化。

(一)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

要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水平,教師必須與學生有所溝通,與學生交流,與學生建立感情,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真誠的關愛,這樣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使學困生“親其師,信其道”,產生友好、親近、信賴教師的效果,用教師的熱情激發學困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使他們從教師的情感教育中獲得積極進取的力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習數學的動機,產生學習數學的內動力。教師要善於把握學困生的閃光點,學困生並非每個方麵都弱,總有潛在的某一方麵的才能和好的品格,每當這種閃光點閃爍時,也正是對他們進行引導的最好時機。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使用“放大鏡”,捕捉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很微弱的亮點,也要給予肯定和鼓勵,讓他們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樹立奮發向上的信心和吃苦耐勞的拚搏精神。

(二)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隻要對某些事物產生興趣和愛好,學習的意誌才會持久。作為數學教育一線的教師,我們在課堂或課下采用各種方法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比如,可以與學生講述和探討數學史及數學文化。而恰好數學史中有很多能夠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它們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傾聽中感知數學學科的深厚文化背景,在感歎中感知數學的奇妙,在探討中尋覓數學的奧秘,在實踐中尋找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方法。

可采用與數學有關的小遊戲: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過河問題等,它們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作為課堂活動或是課後研究都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其次是一些曆史上的數學名題,例如七橋問題、哥德巴赫猜想等,它們往往有生動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還有一些著名數學家的生平軼事,比如說一些年輕的數學家成材的故事,如法國數學家帕斯卡,16歲成為射影幾何的奠基人之一,19歲發明原始計算器;德國數學家高斯19歲解決正多邊形作圖的判定問題,20歲證明代數基本定理,24歲出版影響整個19世紀數論發展、至今仍相當重要的《算術研究》。如果在教學中加入這些學生感興趣又有知識性的東西,可以消除學困生對數學的恐懼感,增加數學的吸引力。還可以講述一些數學在實際生活的應用實例。如:介紹“黃金分割”時,讓學生感受到一個普通的數字——0.618在各種美術設計的廣泛應用。首先讓學生查找資料什麼是黃金分割?而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將準備大量有關“黃金分割”的資料,從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到中國的故宮,從舞台上報幕員的最佳站位到《最後的晚餐》中猶大的排位,從五官的協調到選模特的標準,甚至可以選擇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讓學生用“黃金分割”來解釋畫麵帶給人的美感。通過老師的點拔和同學的交流使學生感悟到由此產生的美感,感知數學的和諧美,從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

(三)養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鑄就人生。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認為90%以上的學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學好。數學學困生往往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造成的。他們不會學習,不願動腦筋,沒有良好的意誌品質。在教學實踐中數學教師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麵:

1.培養學困生自覺學習的習慣。課前的預習,課堂上的練習,課後的複習鞏固,作業的完成都需要學困生的自覺學習來完成。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成功就不遠了。

2.培養學困生多思、多問的習慣。數學的學習,離不開思考。培養學困生多從數學的概念、公式、性質、解題方法等去思考,他們將會發現:要掌握的知識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遙不可及,高不可攀。遇到了不懂的問題,鼓勵他們向老師問或跟同學討論,堅持一段時間後,他們會覺得數學是那麼的有趣。

3.培養學困生小結、歸納的習慣。對一節課、一個章節、一類解題方法,對知識的結構等多進行小結、歸納,可使學生學習的效果明顯,認識結構清晰,學過的知識不容易忘記,學困生也會發現數學知識並不會枯燥難記,數學知識的應用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

4.培養學困生合作、交流的習慣。學困生要學會多與同伴合作、交流,不懂的多向同學、老師請教。學困生在小組內或班級範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探索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在互動中學習、進步、成長。

(四)夯實基礎,讓學困生在實踐中體驗樂趣。

數學基礎知識猶如高樓大廈得地基,基不穩則高度就上不去。學困生往往是基本得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解有誤區,或以偏概全,導致他們在實踐中處處碰壁,長期下去導致他們學習數學枯燥無趣,問題越來越多。作為一線教師,深知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和一切為了學生,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內容和目標確定自己的教學方法,適當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發揮其主體作用,讓他們學有所得。在課堂教學中要提倡因材施教,所以作業的布置也不能千篇一律,對“學困生”要有所照顧。作業布置要有梯度,每次作業都適當安排基礎題、擴展題等,“學困生”起初可選基礎題做,慢慢地視做基礎題的情況而適當提高要求。進而引導鼓勵他們向擴展題“跳一跳”,讓學生在“跳一跳”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獲得學習的樂趣。因勢利導,在課堂上多提他們能回答對的問題,多鼓勵,多肯定,少歧視,少批體驗評,少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