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芻議小學語文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2 / 2)

三、對課文進行擴寫、縮寫和改寫的能力

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係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續寫。能把握作者的思路,寫作手法及其特點,並能按照作者的思路和表現手法進行擴寫、縮寫和改寫,能夠達到融會貫通地理解課文,居高臨下地駕馭課文,深入淺出地重組課文,創造性地再現課文,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能夠親自去對課文內容進行擴寫、縮寫和改寫,就能完全地把握了全文的主旨,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做到一目了然,胸有成竹,課堂教學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四、對教材內容進行教育加工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盡管在編排時充分考慮教學的需要,使其在宏觀方麵和微觀方麵對學生都有一定教育功能,但是這種具有的教學功能不一定都能適合所有的教學班級,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隨著教材功能的轉變,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加工處理,現在已成為一種趨勢。對教材的再加工處理應做到一是了解學生基本情況,並以此作為教學設計的基本出發點;二是對教材提供的基本情境進行再審視,明確情境的優勢與不足。情境設計較好的,我們應考慮如何發揮其作用;情境設計不好的,我們需要探索如何彌補、完善,甚至更新相應的情境;三是對教材的設計思路、表達方式、結論等進行多角度分析,以便為學生多樣的思考和表述創造寬鬆的空間,提供必要的指導;四是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時,要注意避免簡單地以學生熟知或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內容來替換學生陌生的、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到的內容。我們要科學地分析課程內容的價值,對那些學生雖然感到陌生但對其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內容,應思考采取什麼策略實施教學。通過教育加工後的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既要與原教材的邏輯性結構具有同一性,又要與具體的教學班級的小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方向和水平等方麵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