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談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方法(1 / 2)

談談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方法

學科研究

作者:加孜古麗·哈孜汗

摘 要:學習漢語就涉及到要學習成語,成語是漢語中一種特有的短語形式。成語語義形象感鮮明,將“象、言、意”完美融合,將其用於創作,更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層次和人們的審美情趣。成語教學是初中漢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就目前語文教學中成語教學部分的教學方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

關鍵詞:漢語;成語;教學方法

一、漢語成語的確定及其範圍

成語是漢語中特有的短語,是具有特定內涵的約定俗成的語言。對於它的界定,至今學術界仍眾說紛紜,尚無明確定論。主要分歧在於成語和慣用語之間的劃定。劉叔新先生認為憑借“表意的雙層性”可以區分成語和慣用語,並認為“穿小鞋”、“碰一鼻子灰”和“三長兩短”、“七上八下”、“甚囂塵上”等都具有成語的資格。而目前國內有學者則認為它們屬於慣用語範疇,周薦認為,“穿小鞋”等之類常被人們視為慣用語的單位實際上應屬於詞,而“三長兩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語單位為慣用語。

二、成語是漢語的獨特的組成部分

成語是漢語的一大特色,是漢語獨有的語言,其他民族的語言中是沒有成語的。漢語是世界上獨有的表意性語言,而成語又是漢語中最璀璨的明珠。它濃縮了曆史,融進了文化,經過了千百年的演變而形成豐富。可以說,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語之中,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它的獨特性在於:

第一,成語展現了漢語表達巨大而豐富內涵的能力和語義融合能力。短短幾個漢字,往往包涵了一段曆史、一個故事、一個典故、一個道理、一個哲理,它在曆史的演變中自然形成。每一個成語幾乎都有它的來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曆史保存在成語之中,這使成語具有各朝各代鮮明的文化特點和時代特色。熟知成語典故之人,一讀到成語,那些曆史事件、曆史人物就鮮活生動的再現眼前;對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會明白成語中引申的內涵。中華民族的文明曆史,給人的教育啟迪,通過成語這種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實質流傳了下來。

第二,成語用它強烈的情感、價值觀和鮮明的形象感向人們傳遞細膩而準確的信息。成語中有褒有貶,揚善抑惡的價值取向十分明顯。有些抽象的感情、概念,用語言很難描繪,但一個普普通通的成語,就可以把人的感受完整而準確的表達出來,這是成語特有的魅力。比如“哀聲歎氣、哀哀欲絕、哀思如潮”就把人悲痛的感覺栩栩如生的描繪出來;“目中無人、昂首向天、昂首闊步”就把一個人的驕傲自大活靈活現的刻畫了出來;“三顧茅廬”表達了劉備的求賢若渴;“鞠躬盡瘁”表達了諸葛亮為國操勞的精神。仁、義、禮、智、信等這些具有重要內涵的概念,在成語中都有形象和生動的表述。成語是包羅萬象的,任何事物都有相應的成語準確的表達出來。

三、漢語成語產生的原因

語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載體,沒有語言就沒有文明、就沒有智慧和創造,就沒有一切。成語的產生形成,和漢語的特點有直接關係。古漢語文字洗煉、惜墨如金、高度提煉,這是成語產生的原因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歡作詩,習慣用詩歌這種藝術形式言誌抒情,而詩歌創作有著很嚴格的韻律要求,要求文字非常精煉,在嚴格的韻律下,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情感和最大的內涵,因此古人在詩歌的創作中,產生了大量的成語。如“煮豆燃箕”、“老驥伏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成語,都來源於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