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困生的轉化
理論研究
作者:彭寶林
摘 要:學困生即學習困難的學生。是指在知識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麵存在偏離常規的結構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開發,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均不能達到教學大綱或課標的基本要求。教師就要了解和研究學困生,隻有深入細致的了解和研究學困生,才能把握其“心靈氣象”,透析他們的內在心理,從而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從根本上拯救這些學生。
關鍵詞:學困生;原因;轉化
一、學困生在學校的表現
(一)學業的壓力。
對於學困生來說,在學習上,他們無疑是一群落伍之雁。但是他們也有自尊,也怕難為情,也希望自己的成績一天天好起來。於是,在學習上出現了種種焦慮情形。
(二)考試的負擔。
在學校裏,學困生最害怕的就是考試。他們一聽說“要考試”,心裏就緊張。一遇到考試,就擔心會考壞。考試後,在沒有知道成績之前,他們總是放心不下。
(三)同學間的競爭。
長期的在學習上不如同學,使得學困生造成自卑心理,他們常常會自責。除了學習,他們在體育比賽輸了時,心裏也會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
二、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一)學習壓力大,教師隻關心學習成績不注意做學生的思想工作。
盡管現在提倡抓素質教育,但目前很多學校實際上仍然在搞應試教育,以學習成績來評價一個學生,學生麵臨的仍然是周考、月考、期中、期末、升學考試等,真是苦不堪言。相應的,學校也仍然直接以教學成績來考核教師,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自然是教師的光輝難以惠澤到的地方。學習上失去了自信,又缺乏教師及時與他們溝通,使他們越來越感到在學校的壓力,進而產生逃避的思想。
(二)心理壓抑,家長責任心差。
有些學生因為成績不理想,在同學、老師麵前覺得抬不起頭來,心理壓抑,而家長忙於自己的工作,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置若罔聞,更有甚者,有些家長由於兩口子賭氣或工作上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拿孩子出氣。學生有苦難言,連個說知心話的地方也沒有。久而久之,便自我封閉,進而自暴自棄。而家長,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出了問題,不是疏導,而是拳腳相加,甚至有的家長把責任全推給學校。
(三)社會環境影響。
現在電視、廣播、網絡等對學生的影響特別大,尤其是從鄉下進城念書的學生,對網絡遊戲既陌生又好奇,加上他們正處於青春期,善於模仿,自製力又差,很容易上網成癮。上網玩遊戲對中學生影響最大,幾乎每個學期開學都有學生因上網而逃學的事件發生,並由此而引起學生偷竊、說謊等一係列問題。
三、轉化學困生的方法
(一)轉變觀念克服錯誤偏見。
要使學困生轉化,首先教師觀念要轉變,偏見要改變,長期已來有相當部分教師形成了隻要成績差=差生的思維模式,成績取人,而厚此薄彼,錯誤地認知學困生,長期歧視、冷落,上課從來提問,表揚從來沒有份;有的隔離、孤立他們,明令不許其學生與其搭訕,把座位調教室後排;有進行懲罰(罰作業、罰打掃衛生)、體罰;有對們橫挑鼻子豎挑眼,小題大做,刁難他們,趕出班級而後快,這些惡劣現象直接傷害了學生自尊,摧殘了學生身心,直接導致了學生成績急劇下降,使們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自卑、自暴、自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學困生問題上我們應該確立樣觀念:①學困生天生差有社會環境因素所造成的,有屬於學校教育因素,由於老師教育方法不當,引導不得法,簡單粗暴,缺乏細心、愛心、耐心甚至缺乏良心所造成的。②學困生不是一切都差,他們身上往往專長突出,特長明顯,這些專長、特長卻閃爍著智慧光芒,有高尚思想品德比成績優秀學生都好。③今天差不是明天定差,當年學困生現成企業強人、社會能人、家鄉致富帶頭人比比皆是。④表麵差不是實質差。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模仿老母雞孵小雞把老母雞趕開,自己坐上去。人們從表麵現象上看認為孩子愚蠢透頂;其實也體現出小愛迪生善於模仿,善於創新、發明,因此我們每個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克服偏見,消除成見,學習上多下苦心,生活上多加關心,精神上付出愛心,讓們抬起頭來走路,挺起胸膛做人。
(二)要了解學困生的“困”,然後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