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大勢,炒股的基本原則
當股市呈牛市狀態時,投資者千萬不要畏縮,要大膽跟進;而當股市呈熊市狀態時,投資者又決不能有不信邪的操作心理,而要持市觀望。投資股市一定要跟“勢”,順應大勢,對於投資者來說,是操作中應遵循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它可將投資風險降至最低。
識時務者為俊傑
在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年初,上海股市牛勁十足,股價一路上揚,特別是至1993年2月份,股價指數攀升至1500點以上,牛氣衝天。一般隻要能認識到股份製改造已被中央高層領導首肯,由此必然引發股份製的全麵發展,當時全國經濟高速發展,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南巡之風掀起層層波瀾;1988~1989年利率連續下調兩次,使得整個社會的資金非常寬餘。所有這些無不使股市景氣,牛勢猛烈。正因為如此,凡是買到股票的人,不管是否知道股票的特征,都大大賺了一筆。在這個大多頭行情裏,主力順勢操作固然獲利頗豐,但主力賣掉他所操作的股票後,股價卻未必下跌,繼續持股的散戶,反而經常在這些大戶眼見殺不下來卻又回來操作時,獲得了更大的賺頭。
同樣,當股市呈熊市狀態,投資者在股市裏千萬不能有不信邪的操作心理。有些人買進股票套牢後,一路加碼,在越買越套,越套越氣的情況下,已經失去了明辨大勢的理智,從而注定了投資失敗的命運;也還有些人,賣掉了某一種逆勢上漲的股票後,眼看著煮熟的鴨子飛掉了,因此不服氣地幹脆逢漲拋空,結果是弄得多頭賺的錢不夠拋空後賠的,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做法是跟自己鈔票過不去的賭氣式操作。所以逆勢而為,終將得不償失。
在1993年10月至1994年上半年的空頭市場裏,仍時見主力操作,然而大勢的疲軟不僅使得大戶的操作未見任何力道,反而不時傳來斷頭的消息,這就是逆勢而為的結果,也可以說,即使大戶主力硬如石頭,在奔騰澎湃的激流來臨時,如不適時走避,終將淪為“激流漂石”被水勢卷走。所以,逆勢而為的操作不僅不能扭轉大勢,反而為大勢所累,並加深股市下跌的程度。
須知,識時務者為俊傑。操作股票一定要跟“勢”,而不能跟“人”,尤其是在“勢”不佳時,不能跟逆勢操作的“人”。
密切注意大盤的趨勢
投資人往往可以發現,在買賣股票時,會有一段時間作多或作空都相當順手,而且比較容易獲利,其實這裏麵代表了很重要的意義:“趨勢”。
大盤的趨勢就是目前大部分的個股和大盤指數是往上或往下,個股的趨勢是大漲小回或跌多漲少。因為市場走向所形成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雖然其間也有技術性的反彈或拉回,但任何人想要逆勢操作是有點困難的,順勢而為一定較容易獲利。如同每季或每年服裝界都有所謂的新風格和時尚顏色出現,蔚為所謂的“流行風潮”,當流行來到,任何人擋都擋不住的。
大盤的走向究竟是多頭或空頭,應該先確認,因為這會影響我們一般投資人持股的比重和做股票的心態,究竟是要積極投入還是保守循?股票握有的時間是長是短?要短期來回操作還是中長期持有?
判斷大盤是否走向多頭,有一些現象可以注意,如果盤麵陸續出現以下的情況,投資人就可以準備站在買方:
①從成交量前二十名的個股名單中,可以看出明顯的主流股,而主流股的成交金額占總成交量的一半以上。
②主流股中的最強勢個股,突然連拉一兩根漲停;有時是股價整理一陣子之後,成交量突然暴增。
③主流股的融資餘額開始暴增。
④本來盤麵無任何主流股,類股呈現輪動的現象,但是某類股在每周或每月的平均漲幅優於其他類股,主流股地位確認。
⑤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或轉投資子公司都發布消息,買回自家股票,但股價還在跌,上市公司買進的平均成本比市價高。
不過因為許多人並不是隻買賣股價指數期貨,所以看對多空之外,個人選擇的個股好壞,也關係股價能否漲跌以及獲利多寡。
因此在確定你投資的大方向之後,當時市場盛行的風潮或趨勢是那些類股、概念或族群,也往往會影響投資報酬率,因為主流股一旦形成,漲勢不會一天就結束,就好比1996年流行摩根史坦利概念、OTC上框股票、金融股和大型股獨領風騷;1997年電子股則和美國NASDAQ並駕齊驅;1999年外資大買金融股和大型產業股,風潮一旦形成,漲幅可能高達一倍。
心向大眾,別與大勢作對
一個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取決於其思想,一般的人對於工作、生活或其他一些事物的看法往往不隨意和別人交流,但參與炒股的人,對股市的走向研究,自己準備或已經采取的決策通常都會毫不隱瞞地表露出來,這就給我們一個了解和把握大眾心態並以此作為捕捉買賣時機的依據之一。炒股的人必須注意投資大眾的心理動態,並根據某一時期普遍的想法和行動過於偏向股市的某一運行方向時,及時調整思維,適時反向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