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主力的動向(1 / 2)

洞察主力的動向

主力總是盡量隱蔽自己的行動和意圖,以避免攪局者介入影響操作,同時也誘使散戶跟進拉抬股價。但有時主力卻故意暴露自己的行蹤,這時候,習慣於跟隨主力進退的散戶就要小心了,在行動之前必須洞察主力,否則,極有可能成為主力的抬轎者。

洞察主力,順勢跟進

在股票市場裏主力的動態,往往是短線投資人最感興趣的話題。然而主力在操作時,不論選擇炒作對象,或者進股票、出股票,都采取極端保密的狀態,以避免攪局者介入影響操作,然而,若主力公開操作時,則可能是展開反向動作的時刻,此時投資人必須提高警覺。

在股市裏,任何主力操作股票,如果選擇炒作的股票曝光,必然造成市場的騷動,搭轎、搶進的投資人一多,則主力必然因為進不到大量低價的股票而被迫放棄炒作;如果在進貨期間行動不密,亦會出現相同的情勢,則此刻若硬作的話,主力必然考慮跟進的浮額眾多,不僅降低作價時追漲力量,而且還要麵對待價而沽、伺機獲利了結的層層賣壓,因此,主力於權衡輕重後自然打退堂鼓了。這就是主力必須保密的原因。

投資人了解到市場主力,為能夠進到低價的股票,為保持在沒有轎客的情況下,有強勁有力的追漲力量,以及為能夠順利出貨的理由,而不得不保密,如果發現主力有意無意間暴露自己的行蹤,就必須深思主力何以有這樣的動作,因為這顯然違背市場的慣例,其間可能暗藏玄機。譬如,主力吃貨到相當程度時,適時地放出訊息,可能是希望吸引投資人介入,以節省拉抬的力量;若主力公然散布利多,渲染其炒作的股票時,則可能是拉抬告一段落,希望借散戶的搶進達到出貨的目的,當然也可能是主力的財務吃緊,或炒作時麵臨主力,希望借散戶買進的力量,減輕其負擔,總之,都是屬於危險的訊號,投資人麵對這種情況,應有所警覺。

股市裏若幹老主力操作經驗豐富,運用的花招也相當多,因此必須洞察了解其動機,基本上主力操作一檔股票時,麵對的是無孔不入的媒體記者、廣大的投資人,以及順勢插花的股友社和號子等,因此即使保密功夫到家,難免也有觀察力敏銳的人士洞悉消息,所以,這些老主力就刻意地製造些狀況,來誤導或利用他們,將可能產生的負作用轉換成有利的操作環境,擴大操作成功的條件。

某一位知名的股市老主力,其動向素為市場所重視,而且極易暴露行藏,這種狀況顯然應屬主力炒作股票的大忌,但這位老主力卻經常化阻力為動力,創造了無數的大勝。譬如說,這位主力經常透露一些他炒作股票的利多消息,測試一下市場的反應,然後隨著這些反應的強弱,了解市場的強弱,隨時調整操作策略,故意在經常往來的號子進行調節的動作,來擺脫搭橋的籌碼,以減輕往上作時的壓力,同時培養追漲的散戶力量,不經意的傳出拉抬目標價的訊息,並配合傳聲筒和證券商進出表的印證,創造出脫的契機。諸如此類的狀況,都可誤導整個市場的觀察焦點,達到炒作的目的。

股市裏永遠充斥著追逐“名牌的群眾”,而所謂“名牌”的創造者,總不外是來自市場主力、知名大戶、股友社、發行公司大股東或董監事等,若是投資人獲得的“名牌”確有其漲升的條件,當然是如魚得水,然而若創造“名牌”的人認識不清,那麼跟進者就可能難以憑此獲利了。

投資人如果選擇市場主力跟進,必須考慮這位主力的選投能力和操作實力,否則跟進和結果往往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投資人還可以把“主力”的範圍放大,因為所謂“名牌”的提供者並不局限於市場主力,也可能來自傳媒、證券報刊、投資顧問。這些提供長短期潛力股票的人士,如果因為基本認識上的短缺、資料研判時的疏忽,或者別有用心的話,則所推薦的股票就可能對跟進的投資人造成傷害。

這種例證在股市中不勝枚舉,選股不當的主力除本身虧損外,投資人也跟著受害。股價指數明明已有高處不勝寒的傾向,具有群眾基礎的專家卻繼續看好,不論屬無心之過或存心不良,都造成投資人的損失。投資人需極端慎重,做到“洞察主力,適時進出”。

深入股市,關注市場熱點

熱點,是刺激股市的興奮劑,在一段時間裏,股市上總會出現不同的市場熱點。有了熱點,股市才顯得長盛不衰。而一旦失去熱點,則預示著牛去熊來,市場隨之進入瘟市或死市狀態。市場有無新的熱點出現,是研判大勢走向重要的依據之一。有新熱點,則表明股民不甘寂寞,大盤有上揚動力,而無熱點出現,市場則如耗盡油料的汽車必然寸步難行。作為股民,密切關注市場熱點,不僅能據此選擇進出時機,而且能及時追蹤熱點股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滬市現狀而言,市場熱點大體可分兩類:一類是固定熱點,一類是非固定熱點。固定熱點,如年終炒業績,年初炒送配,適時炒新股等。每當這時,滬市就要“熱”一陣子,年年如此,股民已習以為常。至於非固定熱點,則就更多了。如1993年的收購熱點,1994年複關熱點,1995年為紀念浦東開發5周年的“新區熱點”,深市1996年則出現了“九七回歸”及“重慶市升為直轄市”的重慶板塊熱點。而1997年的股市熱點將更多更廣。除上述熱點外,還將有“房地產複蘇”、“中西部概念”及“三峽概念”等熱點,這也是看好1997年中國股市的依據之一。每當熱點出現,與之相關的股票往往會有突發的飆升行情,故追蹤熱點股往往會得到一份“意外的驚喜”。1995年3月初,滬市跌近500點邊緣,此時,三普藥業、廈門廈華、中山火炬及西藏明珠等四隻新股相繼上市。特別是來自世界屋脊的西藏明珠,因含“少數民族概念”等多種題材,上市後股民趨之若鶩,競相追捧,致使成交量與日俱增,股價節節攀高。由於西藏明珠大放異彩,使另三隻新股跟著沾光逐漸走穩。反應敏捷的劉某見新股板塊表現不俗,意識到這將可能形成新的市場熱點,於是以9.80元價拉進1萬股中山火炬。不出所料,新股走出了一波高於一波的行情並將大盤帶出低穀。劉某最後以11.95元價將火炬賣出,除去手續費,每股盡賺了2元,這在熊市已經是很難得的好行情了。應該說,這是一個追蹤熱點獲得成功的典範。劉某的成功經驗有三:一是他觀察細微,判斷準確。由於前三隻新股上市都紛紛跌破開盤價、認購價,使股民對新股懷有戒心,一致不看好。但劉某發現西藏明珠與前三隻新股反其道而行之,低開高走,故斷定新股板塊“有戲”,熱炒新股,說明股民人氣未散,信心尚存,即如此,大盤就不會下沉,適當建倉不會有太大的風險。二是劉某選股得當,在四隻新股中獨鍾情於中山火炬說明他確有眼光。一則西藏明珠價位已高,而火炬剛剛啟動有較大上揚空間,二則三普和廈華為一般性工業股,缺乏題材。唯有中山火炬屬“高科技”和績優股的雙料冠軍。之後,火炬的漲幅果然高出其他三股。三是劉某決心大,下手快,一經確認,立即下單。若等到股價漲高再跟進也許就無利可圖了。1995年3月初,劉某發現北京的天橋、天龍兩隻股票波動異常,聯想到北京近期要召開“兩會”。素有“政策概念股”之稱的“雙天”每逢北京有慶典,總是象征性地出來表演一番,那麼此番恐怕也不例外。於是劉某事先填好買單(隻未填價位)等“雙天”啟動。3月6日,“雙天”均跳空高開,伴以成交量的增長,股價也快速上揚,劉某見時機已到,立即以5.15元價追打了1萬股天龍。當日“雙天”高開高走,天龍以6.17元收盤,漲幅達30.27%。翌日,劉某便以6.35元將天龍放空,又賺了1萬多元。劉某何以能連連得手?關鍵在於他善於捕捉市場熱點,把握住了難得的賺錢機會。俗話說:“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審時度勢,積極參予,必將獲得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