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彈性學製的構想

(一)實行彈性學製的必要性

學製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認識路線,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我國的基本國情是,有12億人口,近千萬平方公裏,多民族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它的重要特點是,在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等各個方麵發展都不平衡。

1·各地發展不平衡

無論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的原有基礎和發展現狀,各地都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差異。一般地說,沿海優於內地,中原優於邊疆,南方優於北方,漢族聚居地區優於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特殊地說,沿海城市甚至可以和發達國家相比,而邊遠山區甚至還在解決溫飽問題。

2·城鄉不平衡

從教育事業的各個方麵來看,無論基礎和現狀,城市普遍好於鄉村,大中城市好於城市和縣鎮。

3·學校不平衡

不但全國各地的學校不同,即使在同省、同市、同縣的學校也不同。它們的經費保證以及校舍、設備、儀器、教具等教學條件,都有較大的差別。至於重點學校與一般學校之間,差別就更大一些。直到1987年,全國尚有校舍危房3700萬平方米,缺少課桌椅2000萬套,而這大部分分布在農村或鄉鎮。

4·師資不平衡

師資水平包括教師的知識基礎、教學方法和經驗等各方麵。總的來看,師資水平是城市高於農村、沿海和內地高於邊遠地區,重點學校高於一般學校。

5·幼教事業不平衡

幼教事業的不平衡更為突出。在大中城市有社會辦、企業辦、機關辦、街道辦的各種幼兒園,多數幼兒能受到較好的學前教育;而農村雖在條件較好的地方辦起了幼兒園,但大多數兒童尚不能入園;小城市和縣鎮的幼教狀況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即使已辦幼教的地方,也不一樣;好的能在園內學幾個字、百以內加減算法和一些生活、自然常識等;而差的甚至是僅以集體玩耍代替了單個玩耍。

6·家庭教育不平衡

家庭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的作用絕不僅僅限於學前,而在入學後仍繼續起著重要作用。知識分子和幹部家庭的孩子,可以得到家長有計劃或無明顯計劃的教育、輔導、補習,再加上日常耳濡目染,不但可以鞏固其在校學得的知識,而且可以學得在校學不到的東西。工人農民的孩子雖也會得到家庭教育,但教育的自覺性、方法、內容、效果上都遠不如前者。

7·學生天資不平衡

不但存在著少數超常“神童”與弱智、傷殘兒童的懸殊差別,而且在一般學生之間也存在著感知、記憶、理解、思維能力等方麵的差別。

以上所列不平衡,不是哪一個人的主觀臆造,而是客觀現實。這個現實決定了,在我國實行任何統一修業年限的學製,都不能是成功的。一般地說,統一的修業年限,若適應城市,就不會適應農村;若適應沿海,就不會適應邊疆;若適應重點學校,就不會適應一般學校。嚴格地說,“神童”與常童、常童與弱智童、受幼教者與未受幼教者、城市學生與農村學生、家教好的孩子與家教差的孩子、重點校學生與一般校學生,是不應該在相同時間內學完相同課程的。即使在相同時間內學完相同課程,學習效果和質量也不可能相同。

我國迄今所實行的一切學製,基本都是全國統一的學製。這種全國“一刀切”的學製,不適應我國不平衡的複雜國情。主觀上的平衡必須以客觀上的平衡為基礎和依據,客觀上的不平衡絕不能用主觀上的平衡去適應。因此,改革這種全國“一刀切”的統一學製,就成了時代的要求。必須代之以一種新的能適應不平衡的各種情況的學製。使學製真正符合我國的複雜國情,這是改革學製需要鄭重考慮的問題。

(二)彈性學製的實質

我們所要製定的符合我國國情的、適應發展不平衡多種情況的新學製,並不意味著各省、市、地、縣、鄉、校都各行其事,各自隨心所欲去辦學。我們所要改革的是中小學在學製年限上的“一刀切”,而不是要改變在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材上的統一。恰恰相反,越是在學製年限上的不統一,就越要求在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材上的統一。除了必要的鄉土教材和職業教材外,小學、初中、高中以及與之相應階段的中等專業學校、職業中學、技工學校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課程,都應該是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