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外中小學學製改革發展趨勢(1 / 3)

五、國外中小學學製改革發展趨勢

(一)入學年齡提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對世界98個國家和地區的兒童入學年齡做過調查,結果是:除蒙古為8周歲外,其餘各國均在5—7歲之間,有60%的國家為6周歲,許多國家的入學年齡都正在不斷提前,如前蘇聯1940年為8周歲,其後過渡到7周歲,從1986年開始已逐步過渡到6周歲。德國原為6周歲,從1985年開始改為5周歲。

為什麼世界範圍內都會出現入學年齡提前的趨勢呢?一是必要,二是可能。從必要性說,就是各國都急於快出人才,都想通過教育培育人才,發展科技,擴充實力。可能性有三個方麵:①現代生理學、心理學大量研究材料證實,6歲兒童在動作、語言、智力等方麵都已基本具備了接受正規教育的可能性;②當代經濟的發展,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社會生活內容的日益豐富,使兒童接受信息的時間大大提前,範圍迅速擴大,這些都促使著兒童身心發展大大提前;③學前教育的發展為入學年齡的提前奠定了基礎。當然入學年齡的確定和實施還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投資和教育基礎的製約。此外還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各國中小學學製大體接近目前,世界各國普通中小學總的年限大都介於10—13年之間,以12年居多。世界65個國家的統計資料表明,除菲律賓和朝鮮為10年以外,中小學學製為12年的有43個國家,11年的有8個國家,13年的有12個國家。

中小學學製年限大體一致的趨勢反映出,經過長時期的摸索和嚐試,各國對青少年接受基礎文化科學知識所需用的最佳教育年限有了較為一致的看法,並且在教育教學實踐上達到了較為接近的水平。這裏的一致和接近反映了學製變化的規律。

首先,能夠實現教育的最好效益。中小學階段,即6—18歲左右的11—13年間,是兒童和青少年精力最充沛、求知欲最旺盛的時期。利用這11—13年的最佳學習時期,通過學校施行有目的、有計劃的係統性很強的基礎教育,就能早出人才,早日將教育投資轉化為社會生產力,亦即產生教育的最好效益。如果貽誤了這樣的時機,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難以彌補的損失。

其次,是由基礎教育的目的任務所決定的。漫長的人類社會創造積累了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產。近代以來,特別是五十年代以來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信息知識爆炸似地增長,要讓新的一代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就必須首先使他們掌握足夠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就必須有適量的時間,時間過短,難以保證教學質量,還將增加學生負擔,目前中國和一些國家的三年製初中就顯露出這樣的弊端;時間過長,則會造成時間和經濟上的浪費,目前我國的六年製小學就屬此種情況。目前世界各國中小學總的年限大體接近,正是體現了現階段對學製年限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取得的統一性的結論。

第三,有利於學生畢業後工作和深造。完成11—13年中小學教育時,學生恰值17—20歲之間。這時他們在生理上各個係統的器官機能發育完成,在心理上基本度過了發展最迅速、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世界觀和思想品德也基本形成和趨於穩定。總之生理和心理的各個方麵都趨於成熟,這樣,無論是直接走向社會從事生產勞動,還是進入高校繼續深造,都有了較好的基礎。

(三)小學縮短,初中延長

除了中小學學製年限不斷變化之外,小學和中學階段的劃分也在不斷變化。主要趨勢表現為:小學趨於縮短,中等教育特別是初中教育年限趨於延長。法國的小學已由6年改為5年,美國一些地區也由6年改為5年或4年。日本也在醞釀改革小學學製,多數意見傾向於由6年改為5年或4年。

為什麼小學趨於縮短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各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和義務教育年限不斷延長的情況下,小學教育不再有結業的性質,不再承擔向社會提供勞動後備力量的任務,隻是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因此,可以刪去過去曾設置過的結業性學科,隻保留那些為中學階段打基礎的學科就可以了。教學內容的精簡導致了小學階段年限的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