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共政策製定過程中公眾、專家作用的研究(2 / 2)

其次,公眾參與有助於增加最終製定的公共政策的被接受程度。因為公眾才是公共政策真正的最終接受者、被影響者和執行者,如果公共政策不能真正反應社會的公共利益,那麼公眾難免會產生對此公共政策的排斥情緒而不願配合。尤其是有關環境保護的公共政策議題。

第三,媒體作為大眾的一個擁有特殊的信息獲得渠道和職業特征的組成部分,應當充分發揮其作用,促進公共政策製定過程中的透明度,以及促進政策監督機製的健全建設。媒體的報道,可以提高公眾對於某一政策議題的廣泛關注,促進公眾、專家對於政策議題的討論,並且對於公共政策的製定產生一種壓力,促進公共政策的公正性、正當性。一方麵,大眾傳媒為政策製定者提供信息,使他們及時了解公眾在想什麼、製定什麼樣的政策才算是最合時宜等;另一方麵,為公眾提供信息使他們了解政治體係正在考慮製定什麼樣的政策,政策製定進展情況如何,從而能夠真正參與、影響公共政策的製定。

然而,公眾的參與同樣也會有許多負麵的作用。由於受自身素質的限製,公眾缺乏專業知識和對問題的準確把握的能力。普通公眾也許由於不理解,而對一個非常專業或非常科學界定的政策質量標準提出質疑,並且參與政策製定需要具備相應的溝通技巧以及理解政策過程、決策方式和參與者的期望受政策限製,這些能力的缺乏會使得該政策在征集公眾同意的過程中耗時比較長,有可能會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給公共政策的製定帶來負麵的影響。同時,由於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質、社會經濟條件等的限製,通常都會造成公眾的政治參與意識薄弱,政治參與的途徑、手段不當,以及政治參與的有效性低下等問題。

三、解決措施

麵對利益如此多元化的當今社會,一項公共政策的出台沒有反對聲音,一帆風順,這才是怪事。“折騰”的過程就是利益博弈的過程,讓各種利益訴求在“折騰”中達成妥協。這其實是公共政策出台必經的“磨難”,隻有這樣,公共政策才會多一些“公共性”,而少一些權力的“隨意性”。因此,筆者認為,在公共政策的製定過程中,應當適度運用專家的積極作用,為公共政策的價值選擇以及引導公眾方麵起到指導、示範的作用。同時,應當大力推進公眾參與政策製定,使公共政策更加符合公共利益的需求,加快推進現代社會民主政治建設。

首先,應當加強保障公眾參與政治決策的製度化建設,保障公民的參與

權。我國目前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優越性尚未得到很好的體現與發揮,還存在著官僚主義、貪汙腐敗、長官意誌、暗箱操作等違背民主的現象,因此應當加快製度化建設,健全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方麵的建設。除立法機關代表製度外,民意調查製度、信息公開製度、聽證會製度、院外遊說製度、協商談判製度、公民請願和公民投票製度,都是實現政策製定的民主化與科學化的基本製度,應當健全完善。

其次,提高公眾對於政治參與的意識。公眾的政治參與意識是公眾參與能力的主觀因素,主要表現在公民意識和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兩方麵的內容。良好的公民政治與文化素質是公民與社會、公民與國家良性互動的前提,也是提高公民參與國家社會公共事務能力的內在基礎和保證。美國阿爾溫·托夫勒曾說過:“人們所受教育程度愈高,對民主的要求就愈強烈。”因此,我國應加強教育宣傳的力度,確保全民知法懂法,並且有強烈的政治參與願望。對於此次番禺垃圾焚燒發電廠事件,公眾在政策的製定過程中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利用正當的途徑向政府反映當地居民的利益訴求,並在建立與否的問題上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為我國今後的公眾參與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第三,加快我國的經濟發展建設,從而保障公眾參與政治願望的順利實現。一個國家的公民政治參與水平與經濟發展程度一般是成正比的。市場經濟所具有的自由性、平等性特征本身就是造就現代參與型公民的良好環境。地區經濟的發展,會促進該地區公民社會的建設,進而保障公眾參與的有效推進,使得公共政策的製定能夠得到實質的合法性,即得到公眾的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