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從來沒有造出一個完美的人(1 / 1)

上帝從來沒有造出一個完美的人

有一天,0和8相遇了。8看了一眼0,撓撓頭說:“怎麼這麼眼熟,好像在哪兒見過。”0看了8一眼,撇撇嘴說:“哼,看你那小樣,和我有什麼區別,胖就胖點兒吧,還紮一腰帶。”

格林斯是個聽話的孩子,從小母親就對他寄予厚望,要求也特別嚴格。他的成績很好,但母親還不滿意,一次考試沒有得滿分,母親就會嚴厲地指責。母親不但要求他學習要爭第一,體育、音樂、繪畫等等都要爭第一,而且不許格林斯撒謊、貪玩、犯錯誤,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什麼都要做到最好。

在母親的教化下,“凡事都要做到最好”成了格林斯的人生信條,他必須小心翼翼地應付一切,為了保持最好的成績,他沒有時間去做遊戲,去聊天,去交朋友;為了保持謙謙君子的形象,他不敢大聲喧嘩,放縱自己,減輕壓力,不敢做一點出格的事。他希望擁有最和睦、完美的家庭,但是,在他十歲時,父母離婚了;在他十七歲時,母親不幸去世了;他想上最好的大學,但經受不住母親去世的打擊,甚至沒有考上大學。

為了謀生,他開了一家公司,在商場上,必然有贏有輸,但格林斯卻要求自己的公司隻能贏不能輸,什麼都要做到最好,沒有人能和他合作,公司很快倒閉了。

二十五歲的時候,格林斯因嚴重的胃病,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精神就要崩潰了。

這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的悲劇。事事追求完美,但事事都不完美。

為了追求完美,你不得不對自己苛刻,這也許會換來一些讚譽,但對短暫的人生來說,你享受到的快樂、輕鬆、幸福比一個順其自然的人少得多,寶貴的生命僅有一次,那不是無法彌補的遺憾嗎?

我們應該允許自己犯錯誤,有位哲人說得好:“人要不犯錯誤,除非他什麼事也不幹,而這恰好是他最基本的錯誤。”

有那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山寺要來數十位信徒,他們參拜完後要在寺裏吃中飯。寺裏人手少,廚房裏一片忙亂。

真是亂中出錯,一疏忽,一條小蛇被煮進了菜裏。但吃素的信徒們沒有發覺。

信徒們走後,住持將負責煮菜的倉雲和尚叫進來,用筷子夾起了一個東西,問:“倉雲,你看這是什麼?”

倉雲一看,竟然是一個蛇頭,臉立刻嚇得蒼白,但他又馬上鎮定下來,恭恭敬敬地答道:“住持,是蘿卜。”說完,他拿過蛇頭,一口吞了下去。

住持很佩服倉雲的鎮靜與機敏,沒有追究他的責任。

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有各種各樣的規則,法律、道德規範及格線……能夠達到最基本的要求,就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並沒有哪個機構、哪個人要求你一定要做到十全十美,做到極致。

犯錯誤並不可怕,也不可恥,重要的是你的態度。

做到最好可以是我們的理想,但理想與現實必定會有差距,有的時候差距會很大,有時候會失敗,能坦然接受者是普通人;能在錯誤或遺憾過後,分析其原因並力求改正,下次做得更好的是偉人;而心中留下陰影久久揮之不去,並對未來產生很大負麵影響的是愚人。

給自己留下最大的發揮空間,左右逢源,遊刃有餘,我就是我,接受鮮花與掌聲,也不排斥失望與淚水,我的努力程度與我達到的高度沒有太大的落差,就該心滿意足,無怨無悔。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我們的人生不求最好,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做到更好,就是燦爛的,就是值得驕傲的。

三思小語:

為了追求完美,你不得不對自己苛刻,這也許會換來一些讚譽,但對短暫的人生來說,你享受到的快樂、輕鬆、幸福比一個順其自然的人少得多,寶貴的生命僅有一次,那不是無法彌補的遺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