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智者(1 / 1)

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智者

一年假期,有個農業大學的學生回到家鄉,見老園丁在移植果樹。看了一會兒,他說:“老人家,你這種移植方法很不科學。照你這種幹法,從這棵樹上收獲7個蘋果就夠讓我大吃一驚了。”老園丁看著他,慢吞吞地說:“從這棵樹上收獲7個蘋果?不光是你,我也很驚訝。因為這是一棵桃樹。”

有一個很古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人叫鄒忌,身高八尺有餘,英俊瀟灑。一天清早,他穿戴好官袍,一邊照鏡子,一邊問他妻子:“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個更英俊呢?”他妻子回答:“當然是您更英俊,徐公哪裏比得上您呀。”城北徐公的美貌,在齊國聞名遐邇,說自己比徐公還英俊,鄒忌有些懷疑。他又問了小妾同樣的問題,而小妾的回答與妻子的回答竟如出一轍。白天,有客人來訪,鄒忌問客人:“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個更英俊呢?”客人回答:“徐公的美貌趕不上您。”

第二天,鄒忌見到了城北徐公,言語之間,鄒忌仔細地觀察,覺得自己確實比不上徐公英俊。徐公走後,鄒忌照著鏡子,端詳整天,更覺得自己的容貌與徐公相差甚遠。

晚上躺在床上,鄒忌思前想後,終於想明白:“我雖然不比徐公美,但妻子讚美我,是袒護我;小妾讚美我,是害怕我;而客人讚美我,是有求於我呀。”想到此,鄒忌一骨碌爬起來,徑直入宮見齊威王進諫:

“大王,臣自知不如徐公貌美,但妻子袒護我,小妾害怕我,客人有求於我,所以他們都說我比徐公貌美。今天的齊國,疆域遼闊,城池眾多,您的身邊,娘娘貴妃沒有不袒護您的,大臣們沒有不懼怕您的,四麵八方沒有不求您的,這樣看來,您的過失太多了。”

“言之有理。”齊王馬上頒布詔令:“不論什麼人,凡是能夠當麵指出我的過失者,受上等賞賜;上書進諫指出我的過失者,受中等賞賜;在街頭巷尾議論我的過失者,隻要讓我聽說,就受下等賞賜。”

詔令剛頒布之時,大臣們紛紛進諫,一時間,皇宮裏門庭若市;幾個月以後,進諫的人變得稀稀拉拉;一年後,雖然還可以進諫,但卻找不出理由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都來朝拜齊國,這就是所說的不戰而勝。

鄒忌對自己有著比較準確、深刻的理解,才未被蒙蔽,才能進諫,齊國才因此不戰而勝。

德而菲斯神殿的牆上,用金字書寫著五個大字“知道你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如此才不會在讚美聲中飄飄然忘乎所以,才不會在挫折失敗中沮喪、失望而頹廢。人有自知之明,善於把握自己的優點、缺點,必然能對客觀環境做出是否有利於自己、如何有利於自己的判斷,從而增加成功的係數,減少失誤。

人不自知,勢必有兩個結果:一是過高地估計自己,一是過低地貶低自己。過高地估計自己,總以為自己如何如何,其實眼高手低,最終總擺不脫失敗的命運;過低地貶低自己,必然自卑而缺乏自信,本該挑千斤的擔子,挑百斤就上路了,無法發揮自身的潛力,不但是對生命的浪費,對社會的發展也是損失。

“人最難認識的是自己。”所以我們應該更好地認識自己,自己的反省加上環境的反饋、親朋好友的建議,一個真實的我就在眼前。

西班牙教士、作家葛拉西安說:“要了解自己的性格、才智、判斷力與情緒。不了解自己,就無法駕馭自己。照容貌的鏡子應有盡有,但惟一能透視精神的鏡子是明智的自省。當你不再關心自己的外在形象時,請依然保持自修並不斷提高內在形象。為能明智地處理事情,應該精確地估計你的明慎程度與領悟能力。判斷一下自己會怎樣迎接挑戰,探探自己思想的深度,量量自己資源的廣度。”

人自知,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就自己的大業。

三思小語:

人有自知之明,善於把握自己的優點、缺點,必然能對客觀環境做出是否有利於自己、如何有利於自己的判斷,從而增加成功的係數,減少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