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嫉妒能使人得到短暫的快感,也能使不幸更辛酸。”嫉妒是心中的毒瘤,是一種卑下的情感,嫉妒會使人失去心態的平衡,會使人失去抑製力、判斷力,會使人失去良知和教養,會使人變得瘋狂。它不但危害嫉妒者本人,更是危害他人乃至社會健康發展的一種“黃疸病”。要掌控你的情緒,就要告別嫉妒,學會讚賞,為別人喝彩,為自己加油。
嫉妒傷人又害己
英國文學家和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寫過一篇《論嫉妒》的文章,對嫉妒作過精彩的分析。他寫道:“好嫉妒別人的是這樣的一些人:無德無才之人,他們不能從別人身上的優點中取得養料,必定找別人的缺點來作為養料,用敗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安慰自己,其自身缺乏某種美德,以貶低別人的這種美德來實現兩者平衡;好打聽閑話者,他們以發現別人的不愉快,來使自己得到一種賞心悅目的愉快。嫉妒是一種四處遊蕩的情欲,隻有閑人才能享有它,而所有埋頭自己事業的人,根本沒工夫去嫉妒別人;有某種難以克服的缺陷的人,他們因為自己的缺陷無法補償,需損傷別人來求得補償;經曆過巨大災禍和磨難的人,這些人樂於把別人的失敗看作對自己過去所經曆痛苦的抵償;虛榮心甚強的人,他們不能看到別人在一件事業上總是強於他們,他們不能容忍同事或他們非常熟悉的人被提升。”
那麼,好嫉妒的人會采取什麼樣的行為來危害他人呢?
一是想方設法貶低他人的優點和長處,想方設法抹殺他人的成果。
明明是黑的,他偏偏說是白的;明明獲得的成果有十條,他硬是隻說二三條;明明他人獲得的成果具有廣泛的社會應用性,他卻大說特說應用的局限性。總之,誠如黑格爾所說:“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盡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抑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等同:以此來使自己的心理獲得‘平衡’。”
二是想方設法算計他人。這類人整人很有一套本領,當他發現從正麵無法抹掉他人的成果時,於是通過搜集他人“隱私”的方法將其打倒、搞臭:最常見的是所謂的“男女關係”、“生活作風”之類的“桃色新聞”等等,一時間,搞得滿城風雨,將人搞得狼狽不堪;有的蠻有才氣的人,並沒有失敗在自己的事業上,然而卻慘敗於嫉妒者發出的莫須有的“秘聞”之中。
三是想方設法地整倒、告倒被嫉妒的人:好嫉妒的人總會拚上一股子邪勁,上躥下跳,到處找領導,到處寫黑信,寫匿名信,對那些真的、假的,道聽途說的、自己捏造的,都統統列上,給他嫉妒的對象列“罪狀”,這些“罪狀”中,隻要任何一條“成立”,都可將他人置於死地:碰到個糊塗的或過於認真的或本身就有嫉賢妒能毛病的上級,於是便認假為真,一查就查它個把年,盡管事情的真相最後都落實了澄清了,但是,那些被嫉妒者卻都因此錯過了發展的“大好時機”和“關鍵時刻”。對嫉妒者來說,這也就算是達到了目的。
四是當發現所有的手段都使盡,都無效時,於是自己便赤膊上陣,或是像潑婦罵街似的咒罵對方,或是在群眾麵前公開地散布流言蜚語。這時的他,似乎大有“豁出去”的那股子勁,他也做了充分的“準備”:最壞的結果不就是“兩敗俱傷”嗎?反正他除了嫉妒之外已經再沒有別的本事了。
不要被嫉妒玩弄
有人說:“嫉妒者無不以害人開始,以害己而告終。”
嫉妒的危害,我國的傳統醫學早就有過論述,《黃帝內經·素問》明確指出:“嫉火中燒,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損,神氣渙失,腎氣閉寒,鬱滯凝結,外邪入侵,精血不足,腎衰陽失,疾病滋生。”
的確如此。嫉妒孫臏的龐涓在馬陵之戰中計身亡,遺笑天下;《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因為嫉妒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而被活生生地氣死;《水滸傳》中的白衣秀才王倫容不得一個比自己高明的人才,也死於林衝的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