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生活不在別處,讀懂自己才能讀懂生活(1 / 3)

當我們在生活中迷惘的時候,我們首先做的不應當是討論生活本身的公平與否,討論自己的機遇好壞與否,我們這個時候最應當做的是研究自己,從而認識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自己的信念並且堅定自己的信念。客觀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這對於我們的成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我們在一個不擅長的方麵辛苦拚搏,成效可能不會很大,甚至無功而返。要掌控你的生活,隻有讀懂自己,全麵接納自己,才能讀懂生活。

你了解自己嗎

了解了自己,能夠大幅度地增加你的力量,進而克服你的缺點,使你的人生邁向完美。

我們花了很多的工夫、很大的精力去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然而到頭來,我們卻忽略了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生活中太多的悲劇,都來源於我們對自己的不夠了解,我們不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我們不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我們不了解自身的能力。因而,許多機會與我們擦肩而過,使我們大部分人一生碌碌無為。

我們應該花點時間去全麵地了解自己,我們首先應該認識我們的內心,以及內心的每一個角落,想想我們自己都有什麼樣的特質,想想我們自身的能力以及我們可以成就的事業。然後再回頭檢查一下我們身上所具備的條件是否可以達到自己所預期的目標,如果不能,那麼該如何改進。

每個人總是在某些方麵會是盲目的,這叫做盲點,這些盲點都是因為我們無法透徹地看清自己。這和你的視力好壞毫無關係,即使你擁有良好的視力,也不代表你能夠察覺橫在麵前的任何問題,或能清楚地知道對自己而言什麼是有益的、恰當的、正確的和值得的。有時我們應該回憶一下過去的成功和失敗,這種對往事的追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無論過去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有助於我們走向未來。有時我們應當把自己和別人做一下比較,把他人當做自己的一麵鏡子來看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不足,因為太多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缺點不以為然。同樣一件事情,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尤其是當你麵臨和別人競爭的時候,你必須弄清楚自己的形象,認清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另外,你應該學會辨別你的情緒世界。你的情緒世界是你心理狀態的真實表現,它控製甚至支配著你的行為,學著讓情緒幫助你,而不是破壞、毀滅你。去做事情前,先了解你的情緒,當你情緒高漲的時候,做那些較難的工作。這樣你就會發現,了解自己,可以增加你的力量,進而克服你的缺點,讓你的人生逐步趨向完美。

先認識自己,再去討論生活

毫無疑問,研究自己的目的就是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與自己的素質相對應的目標,憑著自己素質上的信號找到這一目標後,才能攻其一點,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斷擴大。認識自己,找到最適合我們的位置,開發屬於我們的領域,這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專家研究顯示,人的智商、天賦都是均衡的,或許我們在某一方麵有優勢,但不一定在別的方麵能夠贏過人家。有優勢的同時就會存在劣勢。

有的人在未發現自己的才能時,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長處,學無成就,做無成果。這可能是因環境條件或形勢的迫使而不能顯示自己的才能,如同黑夜行路,坎坎坷坷。

達爾文《自傳》表明,正因為他對自己的深刻認識,才使他把握住自己的素質特點,揚長避短,做出了突破性的成就。他十分謙遜又自信地談到自己:“熱愛科學,對任何問題都不倦思索、鍥而不舍,勤於觀察和收集事實材料,還有那麼點兒健全的思想。”但又認為自己的才能很平凡:“我的記憶範圍很廣,但是比較模糊。”“我在想象上並不出眾,也談不上機智。因此,我是蹩腳的評論家。”他還對自己不能自如地用語言表達思想深感不滿:“我很難明晰而又簡潔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我的智能有一個不可救藥的弱點,使我對自己的見解和假說的原始表述不是錯誤,就是不通暢。”作家朱自清曾分析過自己缺乏小說才能的短處,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說:“我寫過詩,寫過小說,寫過散文。25歲以前,喜歡寫詩,近幾年詩情枯竭,擱筆已久……我覺得小說非常地難寫,不用說長篇,就是短篇,那種簡潔的、嚴密的結構,我一輩子也寫不出來。我不知道怎樣處置我的材料,使它們各得其所。至於戲劇,我更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