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父母都希望能好好教育孩子,使其成為有責任心、有禮貌、有教養的好孩子。然而,達到這個目標並不容易。和諧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圍,有效的教育方法,對孩子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要掌握你的生活,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就要在愛裏有效地引導,對孩子來說在家庭這所學校裏,細心培養,使其茁壯成長。
把時間分給孩子
瑪麗每天一早上班,下午3點下班。回家後,瑪麗檢查兒子的書包,到洗衣店給兒子洗衣服,然後做晚飯。一次,當瑪麗打電話聊天時,10歲的兒子在起居室吼了起來:“媽媽,你就不能坐下來陪我一分鍾嗎?”兒子的話令瑪麗大為震驚。自以為對兒子已夠關心的瑪麗,居然受到了兒子的責問。在今日美國,父母因工作繁忙,僅注重在生活上關照孩子,而對於孩子想要什麼、想幹什麼,卻一無所知。這一現象已引起美國社會的關注。
美國最近一項對全國3~12年級的1023名學生的調查表明,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同父母在一起,希望父母不要總是忙忙碌碌,並希望父母重視自己。華盛頓的“青年發展研究所”對年齡在11~14歲的429個孩子的調查發現,孩子普遍希望能與父母有更為緊密的聯係,希望能與父母在一起做些簡單的事情。美國許多孩子說:“對我們來說,能與父母在一起多呆一會兒是最大的願望。”
教育專家們卻指出,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時間。
據統計,目前兒童患孤獨症的人數是以往的3. 5倍。專家認為,這與家長工作緊張,無暇陪伴孩子或對孩子缺乏耐心有關。患孤獨症的兒童多有語言障礙、多動、不合群等症狀,這些孩子上學後多會出現學習障礙,長大後在與人交往時也會遇到困難。據調查,患孤獨症的兒童一半以上父母經常忙於工作或性格急躁,很少與孩子交流。孤獨症被稱為精神疾病中的“癌症”,目前基本不能完全治愈,因此醫生提醒家長:在為孩子提供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應多關心孩子的精神生活,以免造成終生遺憾。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人們心理的躁動不安,以及各種複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使得人們很難安心地與孩子們在一起。也許我們真的有無數事情要做,但這並不意味我們在工作與照顧孩子之間必須做出選擇。隻要稍動腦筋,就會發現許多事情都可以變成娛樂。做飯時,不妨與孩子玩玩“過家家的遊戲”,其實這並不耽誤做出一頓豐盛的晚餐,還能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與大一點的孩子一起做家務、猜謎、說故事、講諺語都是不錯的內容。
調查顯示,我們身邊超過40%的家長與孩子溝通時隻談孩子的學習,而溝通的方法多數仍以“家長”自居,以命令口吻與孩子說話,更有一部分家長幹脆承認無法與孩子溝通。如今孩子喜歡的父母是:和藹的、朋友式的、願與孩子溝通的、有幽默感的。而家長對孩子的尊重,是良好溝通的前提,因而家長應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
很多父母最習慣和孩子說的話就是:今天你學什麼了?你怎麼就學不會呢?你瞧某某某多好!你看看你呀!諸如此類的話語很傷孩子的心。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對父母的這些話,就不容易接受了,往往會產生抵觸情緒。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孩子,鼓勵孩子會使他們更加健康發展,而批評打擊的一句話,則會讓孩子變得畏縮膽怯。作為父母,首先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讓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斷增長的智慧和力量。
這裏有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故事,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兒子幼年時,母親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對她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鍾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母親,老師都說了些什麼?母親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隻有她的兒子表現最差;唯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傷心歸傷心,聰明的母親還是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鍾,現在能坐三分鍾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你的媽媽,因為全班隻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母親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