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異想天開,很喜歡提問,麵對孩子的問題,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嫌麻煩。例如有位孩子學畫回來,在路上就迫不及待問媽媽蜻蜓的翅膀有沒有半圓的花紋,媽媽也搞不清楚,隻能告訴她蜻蜓翅膀上的花紋叫翅脈。一回家,這位媽媽和孩子就打開電腦上網,查到了蜻蜓翅膀的圖案。因此對於孩子的提問,不一定要回答得很詳細,但絕對不能隨便編個理由敷衍,更不能亂講。
孩子在慢慢長大,已經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讓他們適當參與家務或勞動,會對孩子和家長都有所幫助,而且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幫大人做“事情”。我們應經常讓孩子下樓買買鹽和醬油,讓他幫忙提東西,他會覺得這是對他最大的信任,會做得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認真。當然讓孩子幫忙做事時要考慮到孩子的實際承受能力,如果難度太大可能會影響他的信心。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文明禮儀要從小培養。我們應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則,遇到熟人要打招呼,與人告別要說再見。有位孩子做得挺不錯,每次離開爺爺奶奶家時都會說再見。有一天這個孩子忽然問父親:爸爸你怎麼從來不跟爺爺奶奶說再見?一下就把這位家長給問住了。其實禮儀就表現在生活中,如果父母自身不重視禮儀,就無法教育孩子。隻要父母以身作則,就能培養起孩子的文明禮儀習慣。一個懂禮儀的孩子是很受大家歡迎的。
孩子雖然還小,但他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也是家庭中的一員。父母要時時處處注意他的存在,家中的事情也要讓他參與,多征求他的意見。盡管孩子的想法會很幼稚,但也要平等地對待,幫他分析、與他商量,不能很輕易地就否定了他的想法,要讓孩子把父母當成朋友。一旦孩子真的把父母當成了朋友,對孩子的教育會方便很多。
用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
美國一權威機構對1萬名0~10歲的孩子進行跟蹤調查,最後發現,對幼小心靈傷害最大的是來自父母的“語言傷害”。這種情況在我國也較為普遍。
鏡頭一:5歲的丹丹不小心把杯子碰倒在地,媽媽氣急敗壞地說:“你怎麼這麼蠢,真是個笨蛋、傻瓜,一點用都沒有……”
危害:家長的這種對人不對事、直接進行人身攻擊的“破壞性批評”會導致孩子不正確的自我評價,使之喪失自信,變得自卑。
鏡頭二:6歲的小靜貪玩,不好好練琴,氣得媽媽經常說:“孩子,爸爸媽媽多不容易,掙錢給你買鋼琴,還付學費,你一點不爭氣,一點都不像其他小孩那麼乖、那麼聰明。你不好好練琴怎麼對得起我們?”
危害:這樣教育的結果,要麼增加孩子的內疚感,產生自責心理;要麼讓孩子看不起父母,對父母的這份苦心和付出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導致孩子產生人格障礙。
鏡頭三:洋洋不願學畫,爸爸哄他說:“洋洋乖,你好好學畫,爸爸給你買玩具,否則什麼也別想得到。”
危害:從此孩子知道了,愛不是無私的,愛是有條件的,甚至是虛偽的。於是孩子對愛的認識產生了偏差,孩子的愛心被功利扭曲了。
鏡頭四:明明數學考試得了73分,比鄰居家的東東少了25分,氣得明明媽媽一直嘮叨:“你看人家東東考了98分,你怎麼就不如東東,也考個98分讓媽媽高興高興?父母辛苦掙錢就換來你考這點兒分?怎麼生了你這麼一個笨兒子?瞧你這沒出息的樣兒。”
危害:如此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進行橫向比較,不全麵分析孩子的具體情況和個性特點,一味爭強好勝、要麵子,會導致孩子在同伴麵前沒有麵子,失去自信,甚至使得孩子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和他人,或自怨自艾或怨恨同伴。
鏡頭五:一個學習不太好的女孩跟爸爸說:“我今天考了100分。”爸爸問:“哪門課考了100分?”女兒高興地回答:“自然課。”爸爸的表情一下子就變了:“走開,走開,我看見你就煩,自然算什麼玩意兒,你有什麼好得意的,真是沒有出息。”
危害:這位急功近利的父親,沒有抓住這個機會讓女兒揚起自信的風帆、把其他功課帶上去,而是無情地破壞了孩子那一點良好的自我感覺,摧毀了孩子的自信。
經常遭受“語言傷害”,孩子的心靈就會扭曲,即使成年之後也會出現較多的行為障礙和個性弱點,難以適應社會。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們要對不良語言的嚴重後果予以高度關注,不要以為區區幾句過頭話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氣急之下就口不擇言地說許多刺激孩子的話,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卻渾然不知。要知道這種心靈的傷害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嚴重。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最親近的朋友”,切不可成為這樣的傷害者,讓孩子感覺“最親近我的人傷我最深”,因而疏遠、躲避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