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能克剛,弱能製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
忍能化衝突,柔能解霸氣,的確如此。“守柔不爭”,得天庇護,“老聃貴柔”。《老子》曰:“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地宇宙對於謙下者總是采取保護措施的,而不是“損不足以豐有餘”。所謂“爭者不足,讓者有餘”就是謙讓的好處。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守柔不爭”,在條件、名額、好處有限的情況下,事情就好辦得多。
北宋的呂端曾與寇準共事,位在寇準之上。但寇準力主抗擊遼國的侵略,經常直言諫政,毫無顧忌。因此,許多臣僚都對寇準有看法,說他鋒芒太露。
而呂端卻認為,寇準敢於直言,那是忠貞的品質體現;主張抗遼,更符合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以,他對寇準十分尊敬,在政事上總是與寇準虛心商量。
當宋太宗擇選新的宰相時,皇帝、群臣都認為呂端是最好的人選。呂端卻說寇準是最合適的人選。
大臣們都埋怨呂端傻,竟甘居人下。宋太宗和一些明察的臣僚卻由此看出呂端不以高官為念,而以大局為重的方正品質。
世事如此。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可能如自己所願,能得到所欲所求,哪怕是本來就屬於自己的,但是反過來想一想,沒有得到,又能怎樣?超脫一點,心胸開闊一些,甚至甘願承認自己是弱者,又會怎樣?放下不爭就是超脫,就是前進。
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有一位留學美國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後找工作,結果接連碰壁,許多家公司都將這位博士拒之門外。一個才華橫溢的海歸派卻受到如此冷遇,實在出乎他的預料。
這位博士忍受了命運如此的安排,他做出了一項決定,那就是收起了所有的學位證明,決定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不久他被一家電腦公司錄用,做一名最基層的程序錄入員。這樣一份基層的工作,這位博士卻幹得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沒過多久,上司就發現了他的出眾才華: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這絕非一般錄入人員所能比的。這時他亮出了自己的學士證明,老板於是給他調換了一個與本科畢業生相當的工作。
對於這樣一個能夠忍耐,守柔不爭而又兢兢業業的人,老板自然非常看重,漸漸地,老板發現他在新崗位上遊刃有餘,還能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建議,比一般大學生高明,於是老板再次與他談話,這時他才亮出自己的碩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老板深深地被他的低調感動,同時又感覺到他絕非尋常之輩,更加關注他,並發現他對專業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都非常人可及,就再次找他談話。這時他才拿出博士學位證明,並敘述了自己這樣做的原因。此時老板才恍然大悟,並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
如果這位博士生總是拿著自己的學曆證書去爭取,那麼他可能永遠也爭取不來這樣的結果。真金不怕火煉,以默默無聞的工作贏得賞識,是一種最穩妥的成功之道。
自古以來,守柔不爭者大有人在。李白、陶淵明均“愛酒不愛名”,一個醉眼看世界,對酒當歌;一個是世外桃源,“不知有漢,何論魏晉”,與世無爭,自尋解脫。要做到“守柔不爭”,當個“謙謙君子”,就要把功名利祿看淡些。人生在世,爭什麼?無非是爭兩樣東西,一是爭氣,一是爭利。爭氣,值得,但不可太盛;爭利,不值得,也為人瞧不起。要守得住“柔”,那就得像古人說的那樣:“處利讓利,處名讓名。”名也好,利也罷,一切都不過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索性就做個“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好漢該有多瀟灑。
另外,當我們麵對剛強的對手時,也要懂得“守柔不爭”,要以懷柔政策、心靈感化等軟招兒勝之。《後漢書·臧宮傳》中說:“柔能克剛,弱能製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柔弱者解決矛盾靠的是“仁”,軟化衝突,融解矛盾,越是剛烈者似乎越受不了軟化的招法兒。以剛克剛,兩強相爭,必然是互不相讓,矛盾激化,衝突強化,越發不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