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時會脅迫你不得不交出權力,不得不放走機遇,甚至不得不拋下愛情。你不可能什麼都得到,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要明白今天的放棄,是為了明天的得到。幹大事業的人不會計較一時之得失,他們都知道放棄,懂得放棄,如何放棄,放棄什麼。所以,生活中不要被虛華所困,多幾次放棄,虛華散盡,寧靜永存。
必要的“舍”是一種理智,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升華,因為這樣的“舍”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得”。
“舍”和“得”是一對很有意思的反義詞,“舍”就是放棄,“得”就是得到,但是,有時候“舍”的結果卻是另一種“得”,這就是事物的辯證原理。被迫的“舍”很多時候不會得到任何東西,相反還可能失去更多的東西;主動的“舍”才能“得”到一些原本看似得不到的東西。這就是選擇的魅力。
蘇格拉底的“如何尋找最大麥穗論”就是教我們如何選擇的:在一塊麥田裏先走上三分之一的路,觀察麥穗的長勢、大小、分布規律,在隨後的三分之一的田地裏選定一個相對最大的,然後從容走完剩下的三分之一。即使在這三分之一裏麵還有更大的麥穗,按照規律來說也不至於令你太過遺憾了,總比一上來就匆匆選定,或者行程快結束了才胡亂抓一個更具有科學性,更能使人心安理得。
蘇格拉底的“如何尋找最大麥穗論”是選擇的技巧,也是放棄的智慧。有時候你的目標太多,不妨扔掉一些,這樣選擇對你而言才會是快樂而不是苦惱的。
一個不成功的人,往往並不是沒有目標,而是目標太多。這樣的人不懂得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他們什麼都想要,但因為精力和時間有限,結果什麼都沒有做好。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如果不懂得選擇,那就意味著你放棄了自己成功的機會。所以,舍棄是必要的,必要的“舍”往往能換來更大的“得”。
2000年初,生意人老李發現了一個賺錢的商機:生產IP撥號器。因為整個機器成本才50元錢左右,可是因為是新生事物,所以當時的市場價卻高達1000多元。其實,IP撥號器的技術原理很簡單,基本是電話機原理,隻不過多了塊控製芯片而已。
老李了解到這一行情後,馬上行動,買來了數萬元的生產調試設備,並招聘了一批技術人員,日夜兼程地設計、生產、調試。很快,產品便推向市場。老李的分析也得到了市場驗證,他因此而大賺了一筆。就在別人以為他會立即擴大生產規模時,他卻來了個急刹車,放棄了這一生意。他賣掉了設備,辭退了技術人員,轉租了廠房。
很多人對此很不理解,有的人甚至說老李是個十足的傻瓜,放棄了這麼好的賺錢機會。但隻有老李自己最清楚這樣做的原因。他清醒地認識到,IP撥號器利潤是超高的產品,競爭對手肯定會紛紛跟進,而且其中好多都是實力雄厚的電話生產廠商和大通信公司。他們一旦介入,自己的產品就毫無優勢可言。與其到時候灰溜溜地被別人打敗,還不如自己先撤退,所以他明智地選擇了放棄。老李的放棄又一次得到了市場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