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先予後取,獲得人心(1 / 1)

不要計較當前利益得失,要看重長遠發展前景。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農民想要收獲糧食,就必須先在春天播種,夏天耕作,秋天收割;學生想要考試取得好成績,就必須認真聽講,多做複習;業務員想取得好的業績,就必須先培養好客戶;歌手想要讓大家崇拜自己,也得先把音樂學好,還要學習表演和做人。這都是“先予後取”的例子,這個成語告訴我們要不計較當前利益得失,看重長遠發展前景。通俗地講就是“吃小虧,占大便宜”。低調的人之所以成功,主要因為他們把握好了“先予”、“十予不一取”的原則,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傳說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南中曆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三國時候,那裏住著許多少數民族。孟獲是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是當地很有影響的人物。孟獲等人在南中地區叛亂,他們的地盤與蜀漢的地盤接壤。諸葛亮要北伐中原,完成統一天下的偉業,首要任務是安定後方,不讓自己的後院起火。孟獲造反,嚴重地威脅到蜀漢的政權,妨礙了諸葛亮北伐中原、統一全國的計劃。為了維護蜀國的統一,諸葛亮經過積極準備,在公元225年,兵分三路,向南中進軍。

可是,孟獲作為當地的首領,很得當地人的信任,在當地人民中威信很高。所以,在開始出兵的時候,諸葛亮采納參軍馬謖的建議:這次出征的目的,並不是把那些叛亂分子斬盡殺絕,占領他們的城池,而是要征服當地領袖人物的心,使他們心悅誠服地服從蜀漢的統治,以後不再發動叛亂。

諸葛亮出兵不久,就下了命令:不準殺害孟獲,一定要捉活的。這就是諸葛亮要對孟獲“先予”。孟獲見蜀軍打了進來,很牛氣地起兵迎戰。蜀中的大將王平跟他對陣,開戰不久,王平“體力不支”,掉轉馬頭往後撤走。孟獲大喜,驅兵前進,沿山路追趕。忽然喊聲大起。蜀兵從兩旁殺出,孟獲中了埋伏,隻得引兵敗退。蜀兵緊緊追趕,於是活捉了孟獲。原來,這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先令王平假敗,再把孟獲引到深山小路的包圍圈中,孟獲當然成為甕中之鱉,跑不了了。

軍士們把孟獲押解到大營來見諸葛亮,諸葛亮一見孟獲被擒,心中暗笑,問孟獲道:“我們漢朝待你不錯,你怎麼反叛朝廷?現在已被生擒,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孟獲倒是條硬漢,一瞪眼,說:“要殺要砍,悉聽尊便!”

諸葛亮笑道:“我怎麼會殺你呢,來人,鬆綁!”接著他親自帶領孟獲參觀蜀軍軍營,問孟獲:“你看我們的軍隊怎麼樣?”孟獲一看,蜀軍陣營整肅,軍紀嚴明,士氣旺盛,心裏暗暗佩服,可是並不服氣。諸葛亮在給孟獲講了一番道理之後,說:“你能不能保證歸順朝廷,不再叛亂。那麼你現在是什麼官職,就還當什麼官職。”

孟獲卻說:“我不是被打敗的,隻是不知虛實,中了你們的埋伏,才被捉的。現在看了你們的軍隊,也不過如此,真要硬打硬拚,我們是能夠取勝的。”諸葛亮笑著說:“既然這樣,我放你回去。你整頓好隊伍,再來打一仗吧。”說完吩咐士兵們擺上酒席,招待孟獲吃了一頓,然後把他放回去。

諸葛亮這“先予”的招數也說不上怎麼高明的,可是,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孟獲回去以後,又連續和諸葛亮一戰再戰,一連打了七次,被擒七次。最後一次,諸葛亮把孟獲的軍隊引到一個山穀中,截斷他們的歸路,然後放火燒山。隻見滿山滿穀烈火熊熊,孟獲的將士被燒得焦頭爛額,叫苦連天,孟獲第七次被蜀兵活捉。

這次,孟獲又被押解到蜀軍營帳。士兵傳下諸葛亮的將令說:“丞相不願意再見孟獲,下令放孟獲回去,讓他整頓好人馬,再來決一勝負。”

孟獲站在營門口,想了很久,才說:“七擒七縱,這是自古以來沒有過的事情,丞相已經給了我很大的麵子,我雖然沒有多少知識,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麼能那樣不給丞相麵子呢!”說完跪在地上,流著眼淚說:“丞相天威,我們再也不反叛了!”兵士傳入,諸葛亮很高興,趕緊把孟獲攙扶起來,請他入營帳,設宴招待,最後客客氣氣地把孟獲送出營門,讓他回去。自那之後,孟獲死心塌地歸順蜀漢,直到諸葛亮死,他都沒有再叛亂。

由此可見,諸葛亮深懂低調的內涵,對於十分頑固的孟獲,他沒有一味地使用強硬的手段去硬碰硬,而是以柔克剛,感化他;如果諸葛亮高調行事,以暴製暴,那就會完全適得其反了。

“先予後取”的要領就是不計當前利益,看重長遠的利益,吃小虧,占大便宜,所有的退卻都是為了將來更大的發展做鋪墊。我國著名的史學家範曄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人為取。”予與取是可以轉化的,即使效果不是馬上就能看到,天長日久,功效自然就顯出來了,你累積下來的人脈就會變成金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