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對手較量的過程中,“敵進我退、敵退我進”這一戰略可以幫助我們取得勝利。
敵進我退、敵退我進,其實是一種把握進退時機的策略。著名的軍事家告訴我們:在與對手較量的過程中,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戰術,可以幫助我們取得勝利。這樣的戰術在人生的旅途中一樣可以幫助我們取得勝利。當環境不利於自己而利於對手的時候,就應該暫時避其鋒芒,以時間換取空間;等環境和條件轉變,就應該及時出擊,給對手出其不意的打擊。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是中國革命史和世界軍事史上都有著顯赫地位的遊擊戰爭“十六字訣”,也是毛澤東同誌在井岡山鬥爭實踐中提出的。正是這樣的遊擊戰術為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清末民初,駐湖南的粵軍連長朱孔陽因不滿上司克扣軍餉,曾率部進入到井岡山做起了“山大王”,成為井岡山有名的一支綠林武裝。
為對付官軍的進剿,朱孔陽利用熟悉地形環境等有利條件,機動靈活地在莽莽群山中與官軍周旋,使官軍疲於奔命,對他奈何不得。他有一句對付圍剿的名言:“不需能打仗,隻要會打圈。”寥寥數語,蘊藏著極其樸素的遊擊戰術道理。
井岡山根據地初創時期,敵強我弱,四麵白色恐怖。為了戰勝強敵,擴大並鞏固革命根據地,紅軍迫切需要製定一套適應對敵作戰的戰略戰術。為此,兼收並蓄的毛澤東注意從過去井岡山綠林武裝的遊擊戰術中吸取營養,學習優勢,為我所用。1927年12月,他對攻打茶陵的部隊說:“戰無常法,要善於根據敵我情況,在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原則下,拋掉舊的一套,來個戰術思想的大轉變。”
他還告訴大家:“從前,井岡山有個‘山大王’,叫朱聾子(朱孔陽綽號),和官兵打了多年交道,總結的‘打圈圈’是個好經驗。打圈是為了避實擊虛,殲滅敵人,使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大家頻頻點頭,“總之,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賺錢就來,蝕本不幹,這就是我們的戰術原則。”
1928年5月,朱毛兩軍會師後,湘贛兩省敵軍向井岡山發動了第一次聯合“會剿”。紅四軍主力采取集中優勢兵力,殲敵一路的作戰方針,南下黃坳,直奔五鬥江,迂回拿山,第一次攻克永新縣城。幾天後,毛澤東召開幹部會議,會上他廣引古今中外戰例,結合紅軍這次戰法,再次談到了戰術問題,並首次正式提出了“十六字訣”,他說:“白軍強大,紅軍弱小,我們以弱鬥強,隻能采用遊擊戰術。什麼叫遊擊戰術?簡單說,就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從此,“十六字訣”成為紅軍克敵製勝的法寶,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