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勇往直前還是急流勇退,都必須牢牢守住自己的底線,那就是自己的責任。
一個人如果不負責任地采取行動,那麼隻會將自己推向失敗的深淵。
在不同的環境中,我們需要有進有退,而進退的底線就是自己的責任。對自己,對家人和社會負責的人才能在進退之間找到最合適的路徑。即使是一個年幼的小孩,在他擔負自己責任的時候,他就會知道如何進退。
有一次記者在訪問地的一個洗手間,突然聽到隔壁小間裏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由於這響聲時間過長,而且也過於奇特,因此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通過小門的縫隙向裏探望。這一看使他驚歎不已。原來,小間裏一個隻有七八歲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馬桶的衝刷設備。他上前詢問才知道,是這個小男孩上完廁所後,因為衝刷設備出了問題,沒有把髒東西衝下去,因此男孩就一個人蹲在那裏,千方百計地想修複它。而他的父母、老師當時並不在身邊。
一個擁有了責任心的人才能真正懂得進退的意義,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進退有度。不管年紀多小,一旦他懂得了責任,他就可以獨立地麵對人生,他就能進退有度。
很多一直生活在父母思想下的年輕人,往往在他們離開大學、沒人給他們指導的時候犯下了可怕的錯誤,有些甚至毀了自己的一生。他們不懂得什麼是自己的責任,就沒有了進退的底線。沒有人告訴他們該如何去麵對以前未曾麵對的問題。責任是我們進退的原則,更是進退的動力。在責任的驅使下,一個孱弱的年輕人可能擔負起生活的重擔。
2005年評選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有一位年輕人,他12歲起用瘦弱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家;11年來,他一邊讀書一邊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照看時常發病的父親,撫養撿到的妹妹。這期間,他也曾經動搖,也曾經想到逃避,但一種責任最終讓他“隻是默默地走,不願放棄”。他就是洪戰輝——湖南懷化學院的一名“帶著妹妹上大學”的普通大學生。
然而就在他的事跡被媒體鋪天蓋地報道的時候,他冷靜地發表了一封《致新華網網友的公開信》,在信中他這樣寫道:“我不接受捐款……苦難和痛苦的經曆並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資本……我現在已經具備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還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普通人做普通的事,盡自己應該盡的責任,這有什麼奇怪的。要奇怪的應該是現在一些普通人不去做或者不願去做或是不敢去做普通事,要麼是不去盡、不願盡、不敢去盡作為一個人應該盡的一點責任。做人應該有責任心,能承擔多大的責任,方能成就多大的事業,我認為就是這個道理。”
責任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在成長的過程中親人、朋友、老師會告訴我們怎樣做人,怎樣成功,但任何行動的落實者都隻能是自己。懂得責任就是懂得進退之道,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才能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在我們權衡利弊的時候,雖然總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但卻忽視了自己應負的責任,甚至為追求“利”而違背了責任。當我們違背了自己的責任,再有利的條件也隻會讓我們最終以失敗結束人生。即使“進”了實際上我們卻“退”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