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揚長避短、把握時機,半途而廢其實是一種明智之舉。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是自古以來人們所尊奉的治學格言,也是世人所推崇的成才之道。然而,不輟努力,持之以恒,隻是一個人成才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如機會、天賦、興趣、悟性、身體狀況等也很重要。如果你鑽研某一學問、學習某項技術或從事某一行業確實很吃力,而且幾經努力都沒有成效,那就不妨學會“放棄”,另辟蹊徑。
我們從小就這樣被教導著: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你如果按照“隻要努力,再努力,就可以達到目的”的準則做事,就會不斷地遇到失敗和產生負疚感。這條準則的缺陷在於,使人們就算有捷徑也不去走,舍本逐末,去簡就繁,並以此為美德加以宣揚。
做人應該調整思維,盡可能用最簡便的方式達到最佳的預期目標。一個推銷員總是被客戶以“再說吧”這樣的輕鬆回答而拒絕,他辦公桌上的檔案大多也有著“容後再議”的標記。他日複一日地與這些客戶滿懷希望地聯係業務,毫無所獲卻仍以此為榮。
他的這種堅韌不拔沒有實用價值。收入豐厚的推銷員隻是盡早行動,要求客戶明確給出“是”或“不是”的答案。這樣在接觸過的客戶身上就不必再浪費時間和精力,可以及時投身到下一個客戶的業務上去。不管你講得多麼天花亂墜,它首先都是一個數字遊戲。
這位勤奮卻自毀前程的推銷員以為,隻要他能堅持不懈地和這些客戶一而再、再而三地聯絡,憑著這份執著,他的客戶一定會與他達成交易。然而事實往往不盡如人意。
《思考致富》一書的作者拿破侖·希爾曾訪問愛迪生。希爾問他:“如果第一萬次實驗失敗了,你會怎麼辦?”
愛迪生回答:“我就不會在這兒和你談話了,此刻我會把自己鎖在實驗室做第一萬零一次實驗。”
這個小故事被大多數談到“進取”的演說家作為堅忍不拔的典型例證。他們會說:“每次你打開電燈的時候,都能感受到愛迪生是一個毅力非凡的人。”這是無稽之談,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愛迪生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發明創造的科學家。
希爾沒有給大家講出來的道理是:愛迪生不是把同一個實驗做了一萬次,他是做了一萬次不同的實驗,也就是做了一萬次假設,而且一發現不對就馬上轉換思路。
人生短暫,韶華難留。選定目標,然後鍥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鏤”。但如果目標不切實際,或主客觀條件不具備,與其蹉跎歲月、徒勞無功,還不如幹脆放棄。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見異思遷”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再展宏圖。班超投筆從戎,魯迅棄醫學文,他們的人生都是在“改換門庭”後而大放異彩的。可見,如果能審時度勢、揚長避短、把握時機,半途而廢其實是一種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