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小為謀大,隻有忍耐此時的艱辛,忍耐此時的落寞,才能成就彼時的成功。
在美國印第安保護區有個原始部落,這個部落一直赤身裸體地一起活動,即使是集會也不例外。外界的文明自然無法容忍這種野蠻的行為,因此這個特別的風俗,讓這個原始部落飽受外人的白眼與嘲笑,但即使如此,他們仍然不願意改變這個傳統。
有一年,這個原始部落不幸發生瘟疫,全部的族人幾乎都被感染。為了活命,他們決定到鄰近的城鎮裏,邀請一位當地有名的醫生前來幫助他們治病。然而,這位醫生一想到他們的傳統,便感到相當為難。但是,這位醫生心地善良,看著跪在地上的求助者,醫生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便不斷地被激起,最終他還是勉為其難地答應了。
當這個使者回家告訴這個部落裏的族人時,他們高興地歡呼起來,但是接著,又出現了一件麻煩事,那就是他們那個奇怪的習俗。為了迎接醫生的到來,原始部落的族人們緊急開會決議,為了尊重這位名醫,他們決定破例穿上衣服。所以,這天所有人都特別穿上了衣服,有的人甚至打上了領帶,聚集在教堂裏,等待醫生的到來。
悠揚的鍾聲響起,醫生緩緩地走了進來,然而眼前的情景卻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愣住了,這也包括醫生本人。因為老醫生背著沉重的醫療器材走進來時,身上居然一絲不掛!
有些人可能把這個故事當成了笑話,印第安人和醫生都在做和對方背道而馳的事情,但是你就沒有被那些人的善良感動嗎?一方為了外界的文明,一方為了部落裏的習俗,他們的心是向善的,他們的行為是高尚的。他們忍受住了自己的不適,為了對方,打破了心中對條條框框的束縛。
對於有些事情,公之於眾,是為了懲罰當事人,給世人警戒,可是對於很多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尤其是朋友不經意間的過失,公之於眾,隻會讓當事人獲得一份尷尬。善良的人在此時總是會選擇掩蓋,自己忍耐,避免當事人受到心靈的衝擊。
詹姆士是一位二流歌唱家,這一次,他應邀到法國裏昂去參加一個演唱會。他提前一天趕到裏昂,晚上就在歌劇院附近的一個小旅館裏住了下來。詹姆士感到非常疲倦,為了不影響第二天的演出,他很早就入睡了。
詹姆士昏昏欲睡時,忽然被隔壁房間傳來的嬰兒啼哭聲吵醒了。原以為孩子哭幾聲也就停止了,但萬萬沒有想到,那個孩子竟大哭不止。詹姆士用被子蒙住頭,可那啼哭聲仿佛是具有魔法,頗具穿透力,仍不停地在他耳畔縈繞,這讓詹姆士非常苦惱、煩躁。折騰了將近半個多小時後,他隻好披著被子在房間散步,心中一次次祈禱著孩子的哭聲趕緊停止。
但是事與願違,那個孩子不但沒有停止的意思,反而一聲比一聲更洪亮。詹姆士簡直怒不可遏,他很想衝出去,把那個孩子的嘴堵上。但是他很快就鎮定下來,為了緩解這種急躁的情緒,他索性把孩子的哭聲當成是歌聲來聽,不知不覺地他竟佩服起那個孩子來:我唱歌到一個小時後嗓子都要沙啞了,但這個孩子的聲音為什麼會依然嘹亮?難道小孩子有什麼了不起的方法嗎?
這個問題一在腦海中出現,就讓詹姆士興奮起來。他急忙回到床上,將耳朵貼在牆上,細心地傾聽起來,他發現小孩的哭聲竟然很有學問:孩子哭到聲音快破的臨界點時,會把聲音拉回來,這樣聲音就不會破裂,這是由於孩子哭的時候是用丹田發音而不是用喉嚨。又聽了一會兒,詹姆士也開始學著用丹田發音,試著唱到最高點,永遠保持第一聲那樣洪亮。詹姆士練了一個晚上。第二天的演唱會上,他以飽滿的聲音征服了觀眾,後來成了偉大的歌唱家。
細看人生,何嚐不是在忍中學習、忍中成長、忍中有得。可是,我們卻往往忽略了“忍”的功用,於關鍵時刻,反而失掉了忍的功夫,鑄成大錯,一生悔痛,永難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