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能夠洞察細微,見微知著,一定能先一步做好準備,更迅速地抓住進退的時機。
曾經有一本暢銷書專門講述細節對於人生成敗的影響,此書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原因之一就是人們對於細節的重要性深有同感。細節可以決定人生的成敗,因為巨大的變局都是在微小的變化中醞釀而成的。
中國曆史上不乏料事如神的人,我們最熟悉的諸葛亮幾乎被描述成為一個神話人物。所謂智者並不是擁有預知未來的能力,而是他們能夠通過一些小的細節就能對整個事件有比較準確的判斷,從而能夠很好地抓住時機,並做出自己的決斷。
對於進退之道,並不是簡單地依照個人的意願而決定,理智的人懂得分析環境而權衡利弊,最後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定。讓我們來看一看古人是如何通過察言觀色來決定進退之道的。
齊國國君齊桓公尊賢禮士而不計私仇,在鮑叔牙的說服下,拜管仲為相國,厚其祿入,以對父親的禮節接待他。於是管仲竭盡全力輔助國君治理國家。他為齊國製定法律,減輕稅收,開發山區種植糧食作物,在海邊開設鹽場,並操練國家的軍隊。過了幾年齊國被治理得民富兵強。
齊桓公豁達大度,用賢不疑,對內遵守禮節,對外抗擊蠻夷,在各個諸侯中樹立了強大的威信,大有稱霸中原的意圖。然而衛國卻不肯聽從齊國號令,反複無常多次違約敗盟。齊桓公與管仲共謀,打算攻打衛國,好讓衛國服齊。
退朝後回到寢宮休息,衛姬馬上跪倒在地問:“陛下,為什麼要攻打衛國?”齊桓公心中一驚,奇怪為什麼如此機密的事這麼快就被妃子知道了。衛姬說:“退朝時,陛下態度威儀臨人,臉上有股殺伐之氣,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見到臣妾,陛下就變得溫和。以齊國的威望,您誰都不怕,唯獨怕妾,肯定是念及衛國是我的父母之邦,於心不忍,所以臣妾以為陛下想伐衛了。”
齊桓公平日對衛姬就寵愛有加,今日更是佩服此女聰明過人。經不起美女苦苦哀求,終於放棄了伐衛的想法。
第二天上朝,正在為難怎麼與管仲解釋,管仲見了齊桓公卻笑著說:“陛下不打算攻打衛國了?”
齊桓公又是一驚:“寡人還未開口,相國怎麼就知道了?”管仲笑著說:“今日上朝,主公搶先向臣作揖,執意讓我先行,這與平日大不相同,對話之間,又吞吐含糊,我想主公一定是改變了主意,恐臣等對主公不滿。不過我已經為主公想好了勸服的計策。”管仲寫了一份國書,大意是讓衛國懂得局勢,臣服齊國。
齊桓公聽完,哈哈大笑:“寡人身邊原來有這麼多聰明的人。”衛姬能洞察細微,見微知著,想辦法令齊桓公改變了主意,免除了戰爭的災難。管仲也能洞察他的意思,並早已想出了計策。
衛姬察覺到了齊桓公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對攻打衛國有所顧慮,於是就利用這一點事先就準備好了諸多說辭,並且最後說服齊桓公放棄了攻打衛國的計劃,她抓住了齊桓公動搖的機會進行了說服,成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管仲察覺了齊桓公所做的決定,事先準備了另外的方案達到勸服衛國的目的。
從微小的變化中察覺事情發生的轉變,從而能夠抓住主動權。在細微的變化中發現機會的這一種能力非常重要。而這種能力來自於自己對於細節的敏感,更來自於對生活和人性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