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堅忍之誌,才能戰勝險惡的環境,才能在逆境中崛起。
人生在世,誰都會有不順遂的時候,也會有突然跌落逆境的時候。人隻有經過無數次的打擊磨煉後,才會變得更加堅強成熟。我們隻要在失敗麵前不灰心、不悲觀、不消極,一定能在最後有收獲、有成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中國古話,是告訴我們雖然目前處於不幸的困境中,但終究會有峰回路轉的一天。對前途抱樂觀的希望,忍耐現在的痛苦,等待時來運轉是十分有價值的。
人們常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不是甜美的格言,而是通過辛酸苦辣的生活得到的真理。人生中,經過一次失敗,便加一分知識,長一分經驗。失敗越多,最後取得的成就也越大。
成功的機會對於每個處在艱難困境中的人都是均等的,但是,成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的,它屬於堅忍者。在逆境中崛起須有堅忍之誌,而堅忍之誌來源於對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有了堅忍之誌,才能戰勝險惡的環境,才能在逆境中崛起。
吳一堅先生便是這樣的一個人。吳先生原本隻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他開始了在困難中忍耐發展的征程。1984年他毅然辭去西安一家工廠的工作,懷揣600元人民幣隻身到廣州打工。1985年離開廣州,來到海南發展,成為海南的第一批弄潮兒。
經過周密的調查,吳先生準備在海南籌建一座年產20萬台的電視機廠。當時,很多人無法想象他是如何去做這樣的大事的。畢竟在當時,建一座年產20萬台電視機廠,在一般人看來,這是天方夜譚,而吳一堅這個27歲的北方小夥子卻想搞這樣大的工程。他了解當時整個中國市場電視機的緊俏和海南剛剛起步的特點。他認為一個人隻有善於了解周圍的一切,才能調動周圍的一切有利因素,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換來高速度與高效益。於是,他以“經營25年之後,廠房設備拱手讓出”的方式圈地,又以“預交3%質量保證金”的方式將廠房建設工程承包出去,以“生產以後80%的電子元件由香港一家公司供給”的許諾,令其先投資。
為了聯係全國大電視經銷商,他親自出馬,幾乎是一天24小時都在趕車談判,全國各大電視經銷企業被吳一堅的真誠和執著打動,紛紛交足預訂款,提前預訂了產品,解決了資金周轉的問題。
外部環境理順以後,吳先生一頭紮進了工地。工資不能及時支付時,工人們怠工,他一個個地去解釋,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錢發給工人。就這樣,吳先生靠著堅忍和真誠,使工人們與他同甘苦共患難,終於以超常的速度建成了一座大型電視機廠。
就這樣,靠著苦幹和堅忍不拔的意誌,吳一堅把第一批電視在海南這塊炙熱的孤島上“搖”出來的時候,時間滿打滿算隻有10個月。投產後,公司資產由他懷揣的600元變成了3億元(包括地價)。
麵對3億元的資產,有人隻是欣羨吳一堅發了大財,但其間的艱難和孤獨的忍耐又有誰能知道?
人生的機遇,是在自己的苦苦奮鬥中掙取來的。苦難能使人學到許多有用的東西,得到真正的鍛煉,人往往越在困難的時候意誌越堅強,奮鬥的目標也越清晰。有句話說的很有道理,今天的苦難可能就是明日的輝煌,隻要你願意努力,總會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