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第七本《自信的實踐》(1 / 3)

詹姆士·艾倫人生哲學之父

隻要時刻保持純正的信仰,思想的力量便能彙集;同時,隻要時刻默默堅定決心,此力量便能指引你走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詹姆士·艾倫

作者簡介

詹姆士·艾倫(James Alan,1864~1912年),著名的成功學大師,戴爾·卡內基、拿破侖·希爾的成功哲學皆奠基於他的著作,近年來,歐美許多自我啟發的人生導師的理論,更是起源於艾倫,他被譽為“人生哲學之父”。雖說艾倫的神秘生涯使許多人不識,但其著作卻通過上述這些人的著書立說,繼續鼓舞著全世界的人們。

1864年,艾倫出生於英格蘭的列斯特,父親本是位富商,卻因經商不善,於1878年宣告破產,並於一年後慘遭謀害。這一悲劇讓詹姆士不得不在15歲輟學幫助家計。之後,艾倫完成終身大事,並擔任大型私人企業的私人秘書。

因為受到托爾斯泰作品影響,艾倫覺得整日忙著賺錢、卻虛擲金錢的人生毫無意義,所以,他於38歲時辭去工作,與妻子搬到英格蘭西南部海邊的一個小農莊,追尋自己的生活。艾倫在尋常的日子裏起得很早,然後散步至海崖,俯瞰海洋,在那兒沉思大概一個鍾頭,便回家寫作。

10年來,艾倫在英格蘭西南部海邊都過著這種平靜、沉思的生活,靠著作品的版稅賺取微薄的生活費。他在48歲時,卻突然離開人世。他走的方式如同生前一樣——原因不明、外界不擾,也沒有留下什麼遺產。

艾倫的主要著作有《自信的實踐》、《命運的主宰》、《意念的力量》、《圓融的智慧》、《生命的安頓》等。

作品導讀

《自信的實踐》這本書,是艾倫創造幸福人生最重要的一本書,是教導人們邁向成功的一條密道。

對於如何獲致幸福與成功,艾倫在本書中為人們指明了方向。艾倫指出,你自己如何,你的世界便如何,在你受所有不安、痛苦及悲傷的人生氤氳籠罩時,自信將是你祛除一切罪惡和不幸的利器。

他的智慧如同一盞明燈,跟隨他的步伐,我們將可遠離一切痛苦之源,坐上喜樂的船隻,到達成功的彼岸。

怎樣擺脫恐懼

在最歡樂的時候,也需要謹記,頭上時時刻刻懸著一把劍,隨時都可能落下,擊中空虛的心靈。

孩童期待著長大;成人卻留戀兒時的歡樂。窮人被貧困的銬鏈束縛;而富人卻活在害怕貧窮的恐懼之中。

有時候,因為信奉了宗教,接受了睿智的哲學或實現了知識和藝術的理想,心靈便感覺得到了和平幸福,但更強烈的誘惑證明了光有宗教還不夠,理論哲學也不過是無用的道具。

難道沒有其他遠離痛苦與悲傷的方法了嗎?難道無法斬斷邪惡的鎖鏈嗎?長久的幸福與永久的和平,是否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呢?

不,辦法是有的,而且令人欣慰的是,此方法還可以永久地除去邪惡,讓一切逆境與災難遠離,永不複返;使世人擺脫再次發生不幸的恐懼,進而得到永遠的和平與幸福。要實現此法,首先必須具備認識罪惡本質的能力。

罪惡的根源是無知

所有的罪惡並非永久不變,都可以矯正為善。罪惡的根源是無知,也就是對萬物真性和關聯的無知,如果處於無知的狀態,便會受製於罪惡。

世上諸惡皆源自無知,如果我們能夠汲取罪惡所帶來的教訓,便能進入更高的智慧殿堂。然而人們卻滯留於罪惡的掌心,罪惡更不曾遠去,因為人們沒有學習罪惡所帶來的教訓。

有個孩子,每晚母親帶他睡覺時,都吵鬧著要玩蠟燭。由於母親一時疏於看管,孩子便自行取得了蠟燭,獨自玩耍,結果釀成災禍。孩子後來再也不敢玩蠟燭了。一次愚蠢的行為,便讓他認識到服從的重要性,並有了火會傷人的判斷。

此例正是詮釋罪惡的本質、意義和後果的最好例證。正如這個孩子,因為對火性的無知而嚐到苦頭,若是年齡較大的孩童也因無知而造成災難,之後再苦苦哀求,即使事過境遷,傷害仍會存在。唯一的差別是,後者的無知和罪惡更為根深蒂固,而且晦澀不明。

汲取罪惡的教訓

我希望有人會這麼問:“為何一定要曆經罪惡的陰影呢?”這是因為:由於無知,你選擇這麼去做,而正因為這麼去做,你才能了解善與惡,並因走過黑暗而更加珍惜光明。

由於罪惡是無知所造成的,因此如果能確實汲取罪惡的教訓,無知便會被智慧所取代。

然而,正如同頑劣的兒童不願學習校內課程一樣,也有人不願汲取經驗的教訓,而停留在黑暗之中,繼續忍受疾病、失望和悲傷所化身的種種痛苦。

因此,想擺脫罪惡的包圍,則須準備好經曆此訓練過程,否則便無法完善智慧、幸福與和平。

編織命運的彩錦

你完全可以將自己關在暗室之中,否認光明的存在,但光亮無所不在,黑暗卻僅停留在一處。因此你可以選擇撲滅真理之光,也可以選擇拆除建立於周圍的偏見、私利和錯誤之牆,以引來無所不在的光明。

借助認真思索與反省,進而認識到罪惡隻不過是自己創造的陰影,所有的痛苦、悲傷和不幸的降臨,都是為了測試你是否能承受考驗,成長為更完美,而且更高貴的人。有了這樣的認知後,你便能重新定位自己的遭遇,化罪惡為善美,並以萬能的雙手編織命運的彩錦。

心態不同導致不同的結果

有兩個年輕人,都把辛苦多年得來的積蓄存在一家銀行裏。然而有一天這家銀行因為意外事件而倒閉了,這兩個年輕人都喪失了所有的存款。其中一人非常煩惱,整天悲傷歎息、萎靡不振。另一人卻安靜而堅定地說:“既然錢全都沒了,煩惱憂愁也無濟於事,還不如努力工作以求東山再起!”他打起精神努力工作,不久就成就了事業。再看看之前的那個人,依舊整天為失去的錢財歎息,為自己的倒黴而怨天尤人,以致現在仍然處於逆境之中。對這個人而言,失去錢財就像詛咒一般,因為他以黑暗負麵的想法來看待此事;而對另一個人則如同祝福一樣,因為他以堅強和希望的心態來看待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