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卡耐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生導師
要人家喜歡你,請記住:人最重視、最愛聽,同時也是最希望他人尊重的,就是他們自己的姓名。
——戴爾·卡耐基
作者簡介
戴爾·卡耐基(Dale Canegie,1885~1955年),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著名的心理學家和人際關係學家,20世紀最偉大的人生導師。
1888年11月24日,卡耐基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一個貧窮的農民家裏。他的父親是一個勤勉的農夫,母親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婚前她曾做過教員。卡耐基的童年和其他美國中西部農家的男孩子一樣,幫助家裏做雜事、趕牛、擠牛奶;還一度為人揀草莓,割野草,一小時賺五分錢。在那個沒有農業機械的年代,他和父親一起做著繁重的農活。可是年年河水泛濫,衝毀莊稼,往往使他們一年的辛勞付諸東流,全家人過著貧困的生活。
如果說卡耐基的童年和密蘇裏州其他農家男孩子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受到他母親的很大影響。他母親鼓勵他讀書,希望他將來做一名傳教士,或做一名教員。但是,家境的貧困,使年輕的卡耐基必須為受教育而努力奮鬥。
1904年,卡耐基高中畢業後,就讀於密蘇裏州華倫斯堡州立師範學院。這個時候,他的家已把原來的農場賣掉,遷到華倫斯堡師範學院附近。卡耐基負擔不起市鎮上的生活費用,就住在農場的家裏,每天騎馬到學校去上課,是全校600名學生中五六個住不起市鎮的學生之一。在家裏,他擠牛奶,伐木,喂豬,在煤油燈下刻苦讀書。他雖然得到全額獎學金,但還必須參加各種工作,以賺取必要的學習費用。這使他感到羞恥,養成了一種自卑的心理。因而,他想尋求出人頭地的捷徑。在學校裏,具有特殊影響和名望的人,一種是棒球球員,一種是那些辯論和演講獲勝的人。他知道自己沒有運動員的才華,就決心在演講比賽上獲勝。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練習演講,但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失敗帶給他的失望和灰心,甚至使他想到自殺。然而第二年,他開始獲勝了。
他原先的目標,是想在學校裏獲得學位,畢業後回到家鄉的學校裏去教書。但在快畢業的那年裏,他發現同班的一個同學在暑假為國際函授學校推銷函授課,每周所得的錢,比他父親的辛勤所得還高出四倍。因此,他在1908年畢業後,便趕到國際函授學校總部所在地的丹佛市,受雇做了一名推銷員,後來他又到南奧馬哈,為阿摩爾公司販賣火腿,肥皂和豬油。他的這個推銷工作雖然很成功,但在1911年,他卻到紐約美國戲劇藝術學院學習演戲。一年以後,他感到自己並不具備演戲的天才,於是又回到推銷的行業裏,為一家汽車公司當推銷員。
但這些工作都不合他的理想。他決心白天寫書,晚間去夜校教書,以賺取生活費。他想為夜校教公開演講課,因為他認為,大學時代他在公開演說方麵受過訓練,有所經驗。這些訓練和經驗,掃除了他的怯懦和自卑,讓他有勇氣和信心跟人打交道,增長了做人處世的才能。於是他說服了紐約一個基督教青年會的會長,同意他晚間為商業界人士開設一個公開演講班。從此,他開始了為之奮鬥一生的成人教育事業。
卡耐基的公開演講課,不僅講解演說術的曆史和演說的原理,更主要的是采取啟發式,由他和學員們共同參與實施,專門設計以實際的經驗來訓練人的思考,由於公開演說課開得很成功,使他聲名遠揚。卡耐基及其組織激勵、鞭策著一代又一代的有識之士,並幫助他們走向成功,因此,卡耐基獲得了“20世紀最偉大的人生導師”的美譽。
卡耐基的主要著作有《人性的光輝》、《人性的弱點》、《美好的人生》、《偉大的人物》、《人性的優點》、《語言的突破》、《快樂的人生》等。這些著作是卡耐基成人教育實踐的結晶,也是卡耐基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這些書出版之後,立即風靡全球,先後被譯成幾十種文字,被譽為“人類出版史上的奇跡。”這些書籍和卡耐基的成人教育相輔相成,改變傳統的成人教育方式,影響了千百萬人的生活,也使卡耐基本人享譽世界——由一個貧民之子,成為20世紀的名人和富翁。
作品導讀
對很多人而言,卡耐基這個名字和他的大作《人性的弱點》是結為一體的,毫不誇張地說,《人性的弱點》是世界上最經典也最有實用價值的為人處世參考書。卡耐基在書中應用大量心理學知識,對人類共同的心理特點進行細致入微的探索和分析,揭示了人們待人接物的處事之道,通過此書,可以獲取新思想、新概念、新目標。書中的思想內容還將深遠地影響我們所處的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性的弱點》這本書,是人類文化史上的裏程碑。
人們都想獲得成功,但由於人性的弱點,使得通向成功之路布滿了荊棘。《人性的弱點》就是要告訴我們,正視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本性上的一些“弱點”,以充滿熱情的讚譽、理解和寬容,去適應別人的這些“弱點”,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進入在與人交往中存在的一些誤區,獲得家庭和事業上的支持。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隻有能夠包容,才能彼此認同。
與人和睦相處的最大秘密
卡耐基說,你可曾想過天底下隻有一種方法,能支配他人去做某事?那就是讓他心甘情願地去做,讓他擁有去做某事的強烈欲望!我要支配你做任何事,先決條件是要能提供你所需的一切。你需要的究竟是哪些呢?
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隻有兩個:一是性衝動,一是名位之欲望。美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杜威博士,說法則稍有差異,他認為人類最原始的欲望,應是:“渴望變得更重要、更有價值。”
人類除了維持生存的需要以外,仍有一種超越七情六欲之外,卻又舉足輕重的欲望,往往很難得到滿足,那就是杜威所謂的“渴望自己變得更重要、更有價值。”
林肯有一次在寫信時,開門見山地說:“任何人都喜歡受人奉承。”威廉·詹姆斯也說:“人性深處最大的欲望,莫過於受到外界的認可與讚揚。”而這種深藏心底的人性需求,事實也正是人獸區別之所在。
正是因為有這種渴望與價值的衝動,才會有人在一文不名、目不識丁、幫人打雜的情況下,仍不惜花掉僅有的微薄工資,去買法律書來看,充實自己、提高自己。這個可憐的雜工並非虛構,他就是林肯總統。
人類的許多成功和失敗都源於對這種需求的滿足。據一些權威人士表示,甚至有人會借著發瘋來從他們的夢幻世界中尋求這種滿足。
卡耐基曾以此問題請教一家規模不小的精神病院的住院醫生,醫生告訴卡耐基,有不少人選擇發瘋,是為了尋求他們在正常生活中無法獲得的受重視的感覺。
人們為求受重視,連發瘋都在所不惜,試想如果我們肯多給人們一分尊重、讚美,它的影響會有多大?這有些不可思議。
許多事業上卓有成效的人完全是因為他懂得馭人之術。史瓦布說過一番話,真的是金科玉律,值得大家銘記在心,他說:“我最可貴的一項資產,就是我具備了引發屬下熱誠與衝勁的能力,而要想鼓舞一個人善盡其材,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給他們讚美和鼓勵。”“天下最使人頹喪不振、衝勁全失的,就是來自上級主管的批評、責罵,我從來不曾批評過任何人,我相信隻有讚美和鼓舞,才能刺激他們向上,使他們努力工作,如果碰上我由衷喜歡的事,我會更不吝惜地予以誇讚、褒獎。”
史瓦布用的是這麼一套馭人之術,但一般人的做法又是如何呢?碰到不喜歡的事,定會破口大罵,批評得體無完膚,碰到認可的事,卻又一言不發,吝於讚揚。
我們往往不惜一切,去供給我們的子女、友人、勞工生理所需的養分,但都從未注意到他們的自尊,一樣需要細心的灌溉、滋養、適度的讚美和鼓勵,將會像一首優美的音樂一樣,在他們心中縈繞不去。
當然,如果讚美並非發自內心,而流於一種膚淺、做作的巴結或諂媚,將是毫無意義的。盡管事實上,有不少人由於過分的渴望滿足,而不顧一切地沉醉於這種諂媚之中,就像一個快餓死的人,隨手抓到一些樹根草皮,都囫圇吞入腹中一樣。但那種虛假,非發自內心的讚美,就像假鈔一樣,胡亂使用,早晚會惹來一身麻煩。
人一生中,除非碰上了什麼重大問題,否則,至少95%的時間,都花在想自己的事情上。如果我們肯稍歇片刻,試著去想想別人的優點,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地讚美別人,而不至於口是心非,像外交辭令式的恭維諂媚了。
隻要給予他人由衷的認可和毫不吝惜的讚美,人們自會感懷在心,牢記著你的每一句話,甚至在你早就忘掉自己的讚美之後,他們仍將視同珍寶般反複地自記憶中取出,慢慢地品味、咀嚼。
批評、責備是於事無補的
1932年5月7日,在紐約街頭出現了一場觸目驚心、史無前例的激烈槍戰。雙槍大盜葛洛裏,一個煙酒不沾的殺人凶犯,在經過數周的逃竄之後,終於在西米大道他女友的寓所裏,遭到警方的圍捕。
葛洛裏落網之後,紐約市警局局長墨諾尼對外表示,葛洛裏是紐約有史以來最凶惡、頑劣的一名人犯,“任何一點芝麻綠豆小事都可能引起他的殘酷殺機”。
但這位雙槍大盜葛洛裏對自己的看法又是如何呢?當戰火正激烈的時刻,他竟然還抽空寫了封血跡斑斑的自白書,上麵寫著:“我心雖疲憊,卻始終仁慈善良,從未蓄意傷害過任何人。”當葛洛裏被判死刑,送上電椅的那一刹那,他依然說的是:“這太不公平了!我殺人完全是出於自衛啊!”
由此可知,雙槍大盜葛洛裏,壓根兒就不認為自己有罪,一點懺悔之意都沒有。如果說連這些惡行昭彰的犯人,都還一心紋飾自己的過錯,那麼你我平常接觸到一些平凡人,又會有何種反應呢?
已故美國實業家約翰·華納克曾說:“早在30年前,我就已經懂得,苛責他人是件愚蠢至極的事。因為光是怨上帝沒賜給我過人的智慧,使我必須獨自奮鬥,克服天分上的缺點,就已夠我忙得了!”
華納克年紀輕輕,就已深諳這層道理,卡耐基卻花了1/3世紀的時間才了解:不論是犯了多麼嚴重的錯誤,100個人中間,至少有99個不會反躬自責,誠心認錯。
嚴苛的批評是無益的,它隻會迫使被批評者采取防衛的行動,使他刻意地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合理的解釋。這種批評是危險的,因為它會直接傷害到一個人的自尊,引起他的反叛意識。
德軍有一條軍紀,明文規定遇到有不滿的事情,絕對不準當場發作,一定得忍過一晚上,待心情平靜下來之後,再提出討論。卡耐基相信,在一般社會中也需要這樣,隻有如此,才可能讓那些嘮叨的父母、鼓噪的妻子、挑剔的雇主和一些找碴的人平靜下來,別再為社會製造更多的事端。
卡耐基指出,犯錯的人永遠隻會怪罪於他人,而絕不可能反躬自省、承認錯誤,其實任何人都有這種毛病。所以,當你我有朝一日突然想批評他人時,不妨想想這些活生生的案例,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我們所要批評、詛咒的人,不論其是否有錯,都將會執意強辯,為自己的行徑尋找借口,甚至惡言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