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第十三本《人性的優點》(1 / 3)

戴爾·卡耐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生導師

在我們的生活中,約有90%的事情是好的,10%的事情是不好的。如果你想過得快樂,就應該把精力放在這90%的好事上麵;如果你想擔憂、操勞,或得胃潰瘍,就可以把精力放在那10%的壞事情上麵。

—戴爾·卡耐基

作品導讀

《人性的優點》一書,問世於1948年。它和《人性的弱點》、《語言的突破》一樣,是卡耐基成人教育班的三種主要教材之一。這是一本關於人類如何征服“憂慮”的書。

在成人教育班初開的時候,卡耐基就發現學員們經常談論的,是他們自己的畏懼和憂慮。對於如何克服畏懼,卡耐基已在公開演說課和他的《語言的突破》一書中解決了,但當時他還沒有寫出一本如何征服憂慮的書。

卡耐基認為,憂慮是人類麵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因為在醫院裏,有半數以上的床位讓那些精神和情緒上有問題的人占住了。卡耐基也發現,在成人教育班上,無論是高級主管、推銷人員、工程師和會計,還是家庭主婦,都有各式各樣的問題和苦惱,需要他開一門征服憂慮的課。但當他翻遍了紐約公共圖書館,找到的談憂慮的書僅有22本,而且沒有一本可以作為他的成人教育班的教材,於是他決定自己來寫這樣一本書。

卡耐基閱讀了曾經麵臨嚴重問題的著名人物的傳記,從中找出這些人物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又向幾十位人士請教他們克服憂慮的辦法,整理出一套停止憂慮的原則,讓學員們在生活中應用,然後在班上談論他們應用的結果,使他的原則不斷地得到充實和完善,完成了包括“如何抗拒憂慮”、“分析憂慮的方法”、“改掉憂慮的習慣”、“常保充沛的活力”四個主要部分的《人性的優點》一書。

一個人不可能因勞累而死,但很容易因憂慮而死。麵對憂慮我們應如何抉擇?卡耐基在這本書中,結合自己數十年的成人教育經驗,探究了產生憂慮的原因,總結出消除憂慮的具體方案,幫助人們身心健康地投入積極向上的生活和事業,開創嶄新的生活。

抓住今天最重要

1871年春天,一位年輕人手拿一本書,他看到了一句話,也正是這句話對他的前途產生了莫大的影響。他是蒙特瑞爾綜合醫院的一位醫科學生,他的生活中總是充滿了憂慮:擔心怎樣通過期末考試,擔心該做些什麼事情,擔心將來到哪裏去,擔心怎樣才能開業,擔心怎樣才能生活……

但是他看了那句話,使他成為了同代人中最有名的醫學家。他創建了世界知名的約翰斯霍金斯醫學院,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客座教授(這是英國醫學界的最高榮譽),他還被英國國王冊封為爵士。在他去世以後,人們用兩大卷書(厚達1466頁)的篇幅,才能完整講述他的一生。

他的名字叫做威廉·奧斯勒爵士。他在1871年春天所看到的那句由托馬斯·卡萊裏所寫的話,幫助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一生,這句話就是:我們首要去做的事情,不是去觀望遙遠的將來,而是去做手邊之事。

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要憧憬明天,不應該為明天而努力,相反,正如威廉·奧斯勒爵士所說,為明天做好準備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誠,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迎接未來的唯一辦法。

現實生活中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我們的醫院裏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床位都是留給神經或者精神有問題的人。他們都是被累積起來的昨天和令人擔心的明天聯合起來所壓垮的。而那些病人中,大多數隻要能奉行耶穌的這句話:“不要為明天憂慮。”或者是威廉·奧斯勒爵士的那句話:“生活在一個隻有今天的密封艙裏。”他們也就能走在街上,過著快樂而有益的生活了。

卡耐基指出,我們都不可能活在過去和未來這兩個永恒之中,甚至連一秒鍾也不行。若想那樣做的話,我們就會毀了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所以,我們應該為能活在現在這一時刻而感到滿足——從現在一直到我們上床。

羅勃特·史蒂文森寫道:“不論擔子有多重,每個人都能支持到夜晚的來臨;不論工作多麼辛苦,每個人都能做完一天的工作;每個人都能很甜美、很有耐心、很可愛、很純潔地活到太陽下山——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古羅馬詩人霍勒斯寫過這樣一首詩:

這個人很快樂,也隻有他能快樂,

因為他把今天稱之為自己的一天;

他在今天感到安全,能夠說:

“不管明天多麼糟,我已經過了今天。”

人性中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幾乎所有人都喜歡拖延著不去生活。我們都喜歡夢想天邊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園,而不去欣賞今天就開放在我們窗前的一枝玫瑰。

白雪皇後有一句話說:“這裏的規矩是,明天可以吃果醬,昨天可以吃果醬,但今天不準吃果醬。”我們大多數人也是這樣——為昨天的果醬發愁,為明天的果醬發愁,卻不會在我們今天吃的麵包上塗上厚厚的果醬。

就連那位偉大的法國哲學家蒙坦格尼也犯過同樣的錯誤,他說:“我的生活中,曾充滿可怕的不幸,而那些不幸大部分都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偉大的詩人但丁也說過:“想一想,這一天永遠不會再來了。”生命正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飛快地溜過,我們的時間以每秒19英裏的速度飛馳,但隻有今天才是我們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時間,也是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時間。

所以,卡耐基指出,我們對憂慮所應知道的第一件事是:如果你不希望憂慮侵入你的生活,就要像威廉·奧斯勒爵士那樣去做,用鐵門把過去和未來隔斷,生活在隻有今天的密封艙裏。

卡耐基建議,問問自己下麵這幾個問題,然後寫下答案來。

1.我是否沒有生活在現在之中,總是擔心未來?或是追求“一座遙遠奇妙的玫瑰園”?

2.我是否常為過去發生的事後悔,為那些已經過去、已經做過的事而難受?

3.我清早起來的時候,是否決定要“抓住這一天”——盡量利用這二十四小時?

4.如果“活在隻有今天的密封艙裏”,是否能使我從生命中得到更多?

5.我什麼時候該開始這麼做?下星期……明天……還是今天?

憂慮是健康的大敵

曾經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亞曆克西斯·卡銳爾博士說:“不知道抗拒憂慮的商人都會短命而死。”在談到憂慮對人的影響時,一位醫生說,有70%的人隻要能夠消除他們的恐懼和憂慮,病就會好起來。這些病都是真病,比如胃潰瘍,恐懼使你憂慮,憂慮使你緊張,並影響到你胃部的神經,使胃裏的胃液由正常變為不正常,因此就容易產生胃潰瘍。

憂慮也容易導致神經和精神問題。著名的梅奧兄弟宣布,我們有一半以上的病床上躺著患有神經病的人。可是,在強力的顯微鏡下,以最現代的方法來檢查他們的神經時,卻發現大部分人都非常健康。他們“神經上的毛病”都不是因為神經本身有什麼異常的地方,而是因為情緒上有悲觀、煩躁、焦急、憂慮、恐懼、挫敗、頹喪等等的情形。

醫學已經大量消除了可怕的、由細菌所引起的疾病,可是,醫學界一直還不能治療精神和身體上那些不是由細菌所引起,而是由於情緒上的憂慮、恐懼、憎恨、煩躁以及絕望所引起的病症。這種情緒性疾病所引起的災難正日漸增加,日漸廣泛,而且速度快得驚人。

精神失常的原因何在?沒有人知道全部的答案。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極可能是由恐懼和憂慮造成的。焦慮和煩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適應現實生活,而跟周圍的環境隔斷了所有的關係,縮到自己的夢想世界,以此解決他所憂慮的問題。

憂慮還容易導致關節炎和其他疾病。康乃爾大學醫學院的羅素·塞西爾博士是世界知名的治療關節炎權威,他列舉了四種最容易得關節炎的情況:婚姻破裂、財務上的不幸和難關、寂寞和憂慮、長期的憤怒。

憂慮能使一個女人老得更快,能摧毀她的容貌。憂慮會使我們的表情難看,會使我們咬緊牙關,會使我們的臉上產生皺紋,會使我們愁眉苦臉,會使我們頭發灰白,有時甚至會使頭發脫落。憂慮會使你臉上的皮膚發生斑點、潰爛和粉刺。

憂慮就像不停往下滴、滴、滴的水,而那不停地往下滴、滴、滴的憂慮,通常會使人心神喪失而自殺,就像亞曆克西斯·卡銳爾說的那樣:“不知道怎樣抗拒憂慮的人,都會短命而死。”

消除憂慮的靈丹妙藥

你是否想得到一個快速而有效的消除憂慮的靈丹妙法——那種在你不必再往下看之前,就能馬上應用的方法?

卡耐基為我們講述了卡瑞爾的事例。

開創了空氣調節器製造業的卡瑞爾先生,是一個很聰明的工程師,年輕時曾經遭遇到一次失敗。他對自己的失敗非常吃驚,覺得好像是有人在他頭上重重地打了一拳,胃和整個肚子都開始扭痛起來。有好一陣子,他都憂慮得無法入睡。

最後,出於一種常識,他想到憂慮並不能夠解決問題,於是便想出一個不需要憂慮就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結果非常有效。這一方法共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首先毫不畏懼而誠懇地分析整個情況,然後找出萬一失敗後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

第二步:找出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之後,讓自己在必要的時候能夠接受它。

第三步:平靜地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拿來試著改善自己在心理上已經接受的那種最壞情況。

憂慮的最大壞處就是摧毀我們集中精神的能力。一旦憂慮產生,我們的思想就會到處亂轉,從而喪失做出決定的能力。然而,當我們強迫自己麵對最壞的情況,並且在精神上接受它之後,我們就能夠衡量所有可能的情形,使我們處在一個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地位。

應用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經告訴他的學生說:“要願意承擔這種情況……能接受既成事實,就是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個步驟。”

林語堂先生在他的《生活的藝術》裏,也談到了同樣的概念:“能接受最壞的情況,在心理上就能讓你發揮出新的能力。”

當我們接受了最壞的情況之後,就不會再損失什麼,這也就是說,一切都可以尋找回來。“在麵對最壞的情況之後,”威利斯·卡瑞爾說,“我馬上就輕鬆下來,感到一種好幾天來沒有經曆過的平靜。然後,我就能思想了。”

威利斯·卡瑞爾的說法很有道理。可是現實中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憤怒而毀掉自己的生活。因為他們拒絕接受最壞的情況,不肯由此做出改進,不願意在災難之中盡可能救出點東西。他們不但不重新構築自己的財富,還“與經驗進行了一次冷酷而激烈的鬥爭”——終於變成我們稱之為“憂鬱症”的那種頹廢情緒的犧牲者。

卡耐基建議,如果有擔憂的問題,就應用卡瑞爾的奇妙公式吧。

事實上,卡瑞爾的奇妙公式並不是萬能公式。卡耐基指出,當我們麵對憂慮時,要學會用三種分析問題的基本步驟來解決不同的困難。這三個步驟是:弄清事實、分析事實、達成決定,然後依此行事。這是亞裏士多德所教並且使用過的方法。我們如果想解決那些逼迫我們、使我們日夜像生活在地獄裏一樣的問題,我們就必須運用這幾個步驟。

首先是弄清事實。如果我們不能把事實弄清楚,就不能很明智地解決問題。沒有這些事實,我們就隻能在混亂中摸索。已故的哥倫比亞學院院長赫伯特·郝基斯說:“世界上的憂慮,一大半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知識來做決定而產生的。”混亂是產生憂慮的主要原因,如果一個人能夠把他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以一種十分超然、客觀的態度去找尋事實的話,他的憂慮就會在知識的光芒下消失得無影無蹤。

所以,在沒有以客觀態度搜集到所有的事實之前,不要去想如何解決問題。

不過,即使把全世界所有的事實都搜集起來,如果不加以分析和詮釋,對我們也絲毫沒有好處。卡耐基依據個人的經驗認為,先把所有的事實寫下來,再做分析,就會容易得多。事實上,僅僅在紙上記下很多事實,把我們的問題明明白白地寫出來,就可能有助於我們得出一個很合理的決定。正如查爾斯·凱特林所說的:“隻要能把問題講清楚,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威廉·詹姆斯說:“一旦做出決定,當天就要付諸實行,同時要完全不理會責任問題,也不必關心後果。”他的意思是說,一旦你以事實為基礎,做出了一個很小心的決定,就要付諸實行,不要停下來重新考慮,不要遲疑、擔憂和猶豫;不要懷疑自己,否則會引起其他的懷疑。如果超過某種限度之後,還一直不停地去思考問題的話,一定會造成混亂和憂慮。當長時間的調查和思考對我們有害時,也就是我們該下決心、付諸行動、不再回頭的時候了。

卡耐基指出,我們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並給出自己的答案,來緩解或解決關於憂慮的問題。

1.我擔憂的是什麼?

2.我能怎麼辦?

3.我決定怎麼做?

4.我什麼時候開始做?

將憂慮減半的四個步驟

如果你是一個生意人,也許你現在會對自己說:“這個標題實在荒謬,我幹這一行已經19年了,要說有誰能知道這個答案的話,當然是我了。居然有人想要告訴我怎麼消除我生意上50%的麻煩——簡直是荒謬。”

在卡耐基看來,這話一點也不錯。如果在幾年前他看到這樣的標題,也會有這樣的感覺。這個題目好像能答應你很多事,但空口白話根本一文不值。

但卡耐基說,也許他的確不能幫我們解除生意上50%的憂慮,他能做到的是讓我們看到別人是怎麼做的。

利昂·席孟金先生是西蒙出版社幾個高級主管之一。他曾經被一些無休止的會議弄得筋疲力盡。後來擬出一個計劃,對自己的辦事效率、健康和快樂來說,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他立即停止15年來會議中所使用的程序,訂下一個新的規矩:任何一個想要問問題的人,必須先準備好一份書麵報告,並在報告中回答四個問題。

問題1: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以前在許多會議中通常花上一兩個小時,還沒人弄清楚真正的問題在哪裏。

問題2:問題的起因是什麼?許多會議上浪費了很多很多個小時,卻沒有清楚地找出構成問題的基本情況是什麼。

問題3:這個問題能找到哪些解決方法?許多會議中,總有一個人建議一種解決方法,另外一些人與他辯論,大家發起火來,常常講到題外去。而開完會時,還沒有找到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

問題4:你建議用哪一種方法?許多人會花上好幾個鍾頭為一種情況擔心,不斷地繞圈子,從沒有想過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法,把它寫下來,這是我建議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