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村學校開發美術教育資源的實踐與研究(1 / 2)

農村學校開發美術教育資源的實踐與研究

環境構建

作者:王文娟

實施素質教育,保證農村學生享有跟城裏學生同等的接受美術教育的權利,就必須從多角度培養農村學生,從他們熟知的農村生活當中挖掘可利用的美術資源,從生活中提取美術素材,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美術的積極性,開展獨具特色的農村美術教學,達到提高審美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筆者逐漸認識到:學習美術並不以培養畫家為目的,而是要學生養成一雙發現美、創造美的眼睛,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目的。正如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豐子愷先生所說:“教藝術科,不求學生能直接作有用之畫,但求涵養其愛美之心。能用作畫的一般的心來處理生活,對付人生,則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為藝術最大效用。”從去年的暑期高中教師培訓中筆者了解到了發達地區開展的卓有成效的美術教育,深刻認識到本地美術教育是如此滯後,應加緊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質量。

1 當地的農作物秸稈提供了豐富的手工製作資源

在本地農村地區,主要農作物就是小麥、玉米,對於農作物秸稈特別是小麥秸稈,以前人們把它整理好用來修理房子,現在大多數農民用來還田。但就美術教學中手工製作模塊來說,麥秸可是首選材料,因為這種東西既貼近學生生活,經濟實用,又容易獲取、便於攜帶,可將麥秸、玉米秸等作為美術課程的開發對象。

學生時代,曾接觸到麥秸畫,很是驚歎,竟然能用平時再熟悉不過的麥秸做出如此精美的藝術品。到網上查找,得知麥秸畫起源於清朝時期,現在人們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不斷地推陳出新,利用麥稈天然的色澤、紋理的質感巧妙地表現畫麵,在處理畫麵遠近、明暗上,不著顏色,而采用熨烙的方法,使畫麵立體感強,古色古香,給人以美的享受。麥秸畫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正源源不斷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何不好好利用當地的麥秸來開發手工製作課程呢?讓學生利用他們再熟悉不過的秸稈材料進行創作,采用熨、粘、貼等簡單易學的方法自主發揮並加以引導,這樣既可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又可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同樣,當地玉米秸、玉米皮、蘆葦及柳條、棉花皮等又是創作裝飾畫所用的優質材料,運用這些材料和不同的編織法(可運用的編織法很多,如:編——利用經緯線采取提花手法編織;縫——聯結;掛——懸掛相應的裝飾物;雕——懸掛物的塑造和鏤空;係——編織物中的打結等),加上材料特有的肌理美,可以產生豐富多彩的編織效果,發揮學生特有的理解和想象,創造出風格獨特的作品。也可引導學生把蘆葦花插到花瓶裏去裝點空間,把蘆葦碾製好編成實用性強的雜物袋,把棉花皮染色後拚貼出意想不到的手工藝品等。運用當地最普通的素材,創造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了智力和創造力。

2 廣闊的天地為學習繪畫知識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對於美術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往的教學經驗表明,光靠單純的說教收效甚微,隻有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才會記憶深刻。大自然為教學提供了“第二課堂”,讓學生走出去,開拓一下視野。壽北地區,多的是田野。曠野高天,使人心胸開闊;樹林小溪,使人心寧神往;草房土屋,使人想起童年的故事;田園景色,使人們仿佛聞到泥土和花草的芬芳……這些隨處可見的素材,為風景畫寫生準備了好去處。鄉間的田埂,彎曲的林蔭小路,都是取景如畫的景色。成片的麥田為學習透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讓學生親眼看到什麼是“近大遠小”“近寬遠窄”,這樣比在課堂裏的講解可就來得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