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樹立正確教學理念 做好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1 / 2)

樹立正確教學理念 做好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

課程整合

作者:孫豔文

應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教學能豐富教學內容、活化教學手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拓學生視野,提升教學質量,可以說對於小學語文教學有著諸多積極影響,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現今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信息化也已成為現今社會發展的趨勢,以網絡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多領域都發揮了積極的影響,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部製定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廣大教師要重視現代科技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這對小學語文教學有著諸多積極影響。應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教學能豐富教學內容、活化教學手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拓學生視野,提升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曆,探討如何更好地促進小學語文的信息化教學。

1 信息技術應用於小學語文教學的優勢

1.1 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

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信息傳導的過程,教師給予學生信息,學生吸收之後再表達出來,這個轉換的過程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素養。語文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因此很多真實情境的模擬,很多材料信息的展現,都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接受的信息量加大卻不會帶來學生的反感。比如說學習《蘇州園林》,利用多媒體可以在課堂播放很多的蘇州園林的影像資料,立體感受蘇州園林獨特的建築風韻,課堂容量增大,學生的反應也很積極[1]。

1.2 更符合青少年認知過程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層麵都決定了他們接受事物的能力。也有心理學研究顯示,青少年的認知過程是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和直觀到抽象的。因此,麵對一些文字表達稍難或是教學方式過於結構化、記憶化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效率並不是很高。利用信息技術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新型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被動情緒,豐富多彩、趣味十足的人機交互方式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認知規律,形成學習的主動性。

1.3 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學科是一門審美較強的學科,可以看到教材上選擇的文章或境界開闊,或飽含真情,或立意新奇。這樣的文章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語文素養都有很大幫助。但單純依靠教師的語言藝術,可能教師會很累,學生也覺得吃力。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利用聲情並茂的立體直觀的展示,很容易帶學生進入文章的情境中、情緒裏,既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又提升了審美能力。

2 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幾大誤區

2.1 過度使用多媒體,忽視了傳統教學手段的優勢

由於多媒體課件很受到學生的喜歡,因此造成教師教學上的一個誤區,就是無論什麼樣的課堂教學內容,要運用多媒體進行激趣。但其實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需要多媒體,有些小練習完全沒有必要,否則不僅浪費備課時間,對於傳統教學手段的忽視更是遺憾。像板書作為教學最原始的方式,卻在現今因為沒有軟件打字容易而被忽視。但實際上一堂課的核心,整體的知識脈絡和重、難點的板書書寫,也是很有必要的,多媒體並無法完全代替板書和一些實驗[2]。

2.2 課件製作很耗時,不重視自身計算機技能提升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尤其是資曆較深的教師,他們接觸信息技術的時間短,而且沒有年輕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快,計算機運用能力不高,導致了他們的課件製作很耗時,花費了很多備課時間;而且製作水平有限。學生對質量不高的多媒體課件興趣不大,影響學習興趣,既浪費時間,效果又不佳。還有則是從網上直接下載課件,沒有從教學實際需求出發,未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

2.3 課堂信息量過大,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收能力

電腦可以儲存很多的信息,但並不意味著要在製作課件時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所有內容都事無巨細地羅列,這樣的話就凸顯不出來多媒體教學的層次性,學生也會覺得節奏過快,信息量太雜。教師應注重信息的整理歸納,保證在語料豐富的基礎上進行較好的剪接,既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又體現出課堂內容的豐富。不重視對內容的精簡,會造成學生失去興趣,優勢變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