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築減災
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城市。我們不必去假設如果我們的城市都已癱瘓,隻要假設忽然有一天美國的紐約、日本的東京、中國的上海、北京不見了,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的世界不知不覺中走進了城市化的時代。正是由於城市具有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信息量大、經濟發達和文化繁榮等重要特征,城市才成了人類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場所。
人們把大城市比作國家的超級金庫一點不假。這裏集中了眾多的工礦企業、金融中心和生產生活設施;這裏的摩天大樓鱗次櫛比;這裏的生命線工程如蜘蛛網般縱橫交錯……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城市在為人類創造經濟奇跡的同時也無可辯駁地充當了人類災害的創造者。
城市:人口密集,高樓大廈林立,一旦地震發生它便變成了人類的巨大墳墓。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中國唐山上空電光閃閃,驚雷震蕩,大地上狂風呼嘯,強烈的搖撼中,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在頃刻間夷為平地。這次7.8級的大地震一瞬間奪去了242769人的生命,並使164851人重傷。經濟損失無法計算……唐山,這座華北著名的工業城市,以它僅占全國萬分之一的麵積,千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當時約占全國百分之一的產值。而“7·28”唐山大地震也創造了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慘的場麵。
城市:生命線工程密布,一旦災害發生便極易產生停電、停水、煤氣管破裂和流行病蔓延等各種災害的連鎖反應。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8.2級特大地震,地震使煤氣管道破裂而引發了特大城市火災,由於眾多消防設備及地下水管的震壞,大火不僅無法撲滅而且火勢越燒越旺,迅速蔓延,致使橫濱市幾乎全被燒毀,東京市也被燒掉了三分之二,情景極為恐怖。在死亡的14.3萬餘人中,多數葬身於火海。直接經濟損失28億美元。
城市:國家的超級金庫,一旦災害發生,它便成了國家的銷金爐。1994年1月17日,美國洛杉磯發生6.7級地震,死亡的人數隻有62人,但經濟損失卻十分巨大。據統計達150億~170億美元,是美國近幾十年來經濟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
城市:人口稠密,交往頻繁,正是傳染病傳播的好場所。衛988年元旦剛過,大飽了毛蛐口福的上海人忽然發現情況不妙:腸道病患者與日俱增,緊接著各大醫院的傳染病床位紛紛爆滿——原來上海開始了甲肝大流行,發電廠、煤氣廠、公共交通三大係統勞力告急。這一消息震驚了全世界。從1月19日開始,上海的甲肝病人數猛增,在16天的時間內發病數超過1萬例。在這次甲肝病大流行中,30萬人患上了甲肝,其中死亡18人。這是近幾十年來中國最嚴重的一次傳染病災害。
以上這些就是21世紀中國城市化發展必須關注的城市減災問題,不如此,中國城市化將舉步維艱,中國城市化進程將失去保障。
城市是生產力發展到勞動地域分工的產物,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及人類進步文明的標誌。如今國際化現代都市的主要衡量指標中已涉及城市安全減災及穩定性指標。無疑,這是一個城市是否具有安全可靠的設施建設及是否具備高素質的公眾群的重要尺度。為了協調造成城市災害的主體——人口、環境、經濟等發展因素的關係並消除負麵影響,人類又提出並極為強調可持續發展戰略,謀求人與自然共生已成為城市減災、增強保障能力的關鍵;1997年11月建設部公布的《建築技術政策綱要》提出的115條發展目標中,城市建築的綜合防災能力建設就涉及7條,它充分表達了建設部對新世紀中國城市綜合減災能力建設的方向性意見;1998年4月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減災規劃》更從戰略高度概括了中國國情下的減災問題的核心內容;1998年10月5日為世界人居日,聯合國將其主題定為“更安全的城市”;1999年元月中國科協組織“中國減災白皮書”編撰專家會議,強調城市減災應成為21世紀中國減災重點。我們認為要推進中國城市防災減災事業,就要加強對城市防災強化規劃、管理、立法及應急預案戰略的分析及研究。
5.1城市災情不容忽視
回顧為前瞻,知往為開來。災害類型隨城市化發展而變遷,由於人口與生產力向城市集中,防災減災形勢更加嚴峻。一般城市典型災害類型主要可歸納為:公害、交通、水害、火災、地震、高新技術隱性災害、生物災害等,且城市化發展次生災害比重呈上升趨勢。研究表明,現代城市人為致災及次生災害造成的災損已占全部災損的60%以上,再不加以綜合治理,後果不堪設想。聯合國1993年在東京召開的“大城市管理會議”的總報告聲稱:21世紀可以稱為“新的城市世紀”,在所強調的諸多因素中特別強調城市安全防減災體係建設。聯合國1994年日本橫濱的世界減災大會已將麵向安全少災的21世紀的目標集中在大城市上。1996年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確定的國際減災日主題是“城市化與災害”,1996年世界水日主題為“解城市用水之急”,1997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為“天氣與城市用水問題”。可見,全球已極大地組織了城市減災活動。但必須看到,全球的城市防災形勢不容樂觀,麵對我們大城市減災建設,人們會首先發問:城市決策者重視了城市管理體製理順了科技投入暢通了全民防災文化意識增強了每個城市的綜合減災能力究竟具備不具備在這方麵,1998年長江大水已為國人上了一課,再次敲響了警鍾。有關專家已將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不可持續致災要素歸納為:地震災害、洪災與水害、氣象災害、火災與爆炸、地質災害、公害致災、“建設性”破壞致災、高新技術事故、城市噪聲危害、住宅建築“綜合征”、古建築防災、城市流行病及趨勢、城市交通事故、工程質量事故致災等十四類。其宗旨在於形成城市災害源的新理論,即使公共安全、社會保障、環境公害、危險事故等威脅成為現代城市能力評價的重要指標。所以,從綜合減災觀出發的城市災害源,不僅指城市自然巨災,還特別包括日益嚴重的城市人為災害及人為自然綜合災害等。以國都北京為例,其城市災害類型隨城市化發展而變遷,現在及未來的城市災害類型可歸納為:‘氣、染、路、水、火、震、生”七個字(其中:“氣”指氣象類災害;“染”指公害及重特大化學品泄漏,城市大氣。水、垃圾汙染問題;“路”指頻發不減的交通事故;“水”指城市水災與水資源匱乏;“火”指火災與爆炸;“震”指地質地貌類災害;“生”指生物及流行病災害)。1995年元月17日,日本販神地震造成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我國近十年來的自然災害損失更呈上升趨勢,據國家減災委專家組的統計:1989年自然災害損失為525億元,1996年已達2882億元,1997年雖總值有下降,但災情突發後果仍很嚴重。而中國安全文化研究會籌備組《21世紀國家安全文化建設綱要)中指出: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年均自然巨災、事故、公害三類損失之和已占國民生產總值10%以上,幾乎相當於國家財政收入的40%,且大量損失及危害都集中在減災能力脆弱的城市中。1998年北京市災害總結分析會強調:氣象與人為事故仍是防範重點。具體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突發事件、火災、化學事故、工傷死亡事故和氣象災害是北京重點防範的主要災害。上海災協和市科協聯合召開了1999年上海市災害趨勢預測及對策協商會,有關方麵的專家、學者就上海常見的、對城市安全構成威脅的十幾類災害或事故進行預會商和對策研討。1998年上海各類災害事故所造成的人員傷亡略有下降,但經濟損失有所上升。據預測,1999年減災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防災任務比較艱巨。在總結、分析1998年全市災情特點時,有關專家認為,上海應堅持“建管並舉”的重大防災戰略舉措。據預測,上海1999年汛期防災形勢比較嚴峻,有數次台風登陸和風暴潮侵襲的可能性,人為災害是上海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最主要的災害。道路交通事故、火災和疫情等發展趨勢出現新的特點,並存在不少致災隱患。根據預測會商表明,台風、風暴潮、高溫、煤氣事故、疫情、火災仍是1999年上海城市防災的重點。作為全國最先開展地方性綜合災情預測會商的城市,上海已連續舉行了10次年度以綜合災情趨勢預測會商會。每年一度的災情預測會商不但成為上海防災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其權威性已得到市政府的認可。1997年國家建設部在“建築技術政策”中集中將地震、火災、風災、洪水、地震破壞五大災種列為城市災害的主要典型。以下結合這些災種,就其重點逐一分析:
(1)中外災情的總估計
1999年7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世界減災大會”是繼1994年日本橫濱減災大會後的第二屆,它是對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予以總結,並製定2互世紀減災發展戰略。會議的具體內容是:①總結“國際減災十年”的成功經驗,明確21世紀有效的減災方針;②全麵討論國際減災十年框架內的有關議題;③通過聲像、報告等手段展示“國際減災十年”的成就等。本屆世界減災大會給我們留下的管理思考及科學任務是要總結20世紀災害規律,研究對21世紀可持續發展形成障礙的一係列致災因素。從全球看,20世紀70—80年代,全球各種自然災害已使300萬人喪生,8億多人生活遭受破壞,經濟損失達數千億美元之巨。災害已成為全球人類的大敵,聯合國倡導的國際減災十年得到了全球廣泛的響應與支持。1994年在日本橫濱召開的第一屆“世界減災大會”重新界定了國際統一的大災標準,體現在三個方麵:①財產損失超過該國年度國民生產總值的1%;②受害者超過該國人口的1%;③一次死亡者超過100人。按此標準,1963~1996年的34年中,全球大災有近1600起,災害死亡近400萬人,受災人口有40億人,直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以1998年為例,世界範圍的暴雨、火災、旱災在1998年前11個月對全世界造成至少9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如中國長江大水災是損失最慘重的災害,經濟損失高達300億美元。華盛頓世界觀察研究所的一項報告指出:1998年全世界天災損失的初步估計總額已比1996年創下的600億美元損失紀錄增加了48%,也超出80年代期間的總損失550億美元。1999年6月24日,國際紅十字會發表的年度《世界災難報告》中指出,1998年是有史以來最惡劣的自然災害年,但更大的災害恐怕還沒有到來。氣候惡化、荒漠蔓延、貧困加劇以及過度擁擠的城市都預示著更加頻繁與嚴重的“超級災難”的可能性。
中國處於全球環太平洋及北緯中帶兩大災害帶交叉地區,是世界上災害頻繁而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防災減災任務繁重。我國近10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年平均達1578億元,最低為525億。統計表明,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以11%的高速發展,引起世人注目,但災害損失也相伴而行,重災的1991、1994和1996年均創峰值。從1989~1996年災害損失相當於當年國民生產總值及國家財政收入的百分比隨年代變化情況看,1991年大災竟達6.l%,最低也為3.2%(1993年及1995年),10年平均達3.8%。而發達國家自然災害損失率僅千分之幾。由此可見,我國災害損失(並未包括事故及環境)已相當於把全國人民辛勤勞動的財富的一半或1/4耗費掉。
(2)城市地震
從地震區的分布來看,我國有60%國土、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位於地震烈度及6度以上的地區。大地震造成的強烈地麵運動除直接使建築物破壞之外,還誘發山崩、滑坡、泥石流、地基液化等地質災害,地震引起的破壞還導致火災、水災、爆炸、毒氣蔓延及瘟疫等次生災害的發生。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北部地區共同構成首都圈地區(其範圍是北緯38.5度至41二0度,東經114度至120度)。這一地區是中國地震局確定的全國唯一的地震強化監視區,也是最近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防震減災示範區。首都圈地區位於華北地震區的北部和燕山地震構造帶中部,是我國東部的主要地震區之一,有曆史記載以來,已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47次(不含餘震),其中8級大震1次,7級大震5次,6級強震20餘次,20世紀以來平均每10年左右發生1次5級以上地震。近30年來其活動水平在我國東部地區是最為突出的。在首都圈地區,曆史上及近期發生的一些強震和大震,均造成了十分嚴重的震害,對北京市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和影響。目前可能處於第四個活動期的剩餘釋放期,未來30年內不排除六級左右地震的危險,特別是西北方。
(3)城市洪水
我國大江大河的中、下遊地區有800多個縣市處於洪水水位以下,占全國縣市總數34%,人口5億多,工農業總產值占全國的60%。建國50年來,長江、淮河、海河發生的幾次大洪水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洪澇災害除造成農業損失外,主要是對城市的破壞,包括房屋倒塌、設備損毀、工礦企業停產停業、生命線工程設施破壞及引起的次生災害等。北京城區處在永定河衝積扇上,山區處在華北平原西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台階,境內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薊運河、大清河五大水係,曆史上洪澇災害頻繁。據資料記載,從明初到新中國成立前的580餘年間,北京共發生洪澇災害387次,永定河5次潰堤造成洪水人城,給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50年來,北京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這些工程對確保首都50年無大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城市現代化發展帶來了一係列新問題:①城區不透水地麵(道路和房屋)麵積占城區總麵積的百分比由過去20%—30%均猛升到80%左右,使城區降水的地麵徑流係統高達50%~70%;②排水管道工程已控製城區排水量的90%,這兩個原因使得城區一旦出現大暴雨,城區的排水河道洪峰流量要比50年代高3—4倍,北京曆史上1893年、1959年、1963年的洪災都是因河湖淤積、排水不暢而積水造成的。為此,北京市政府一舉投入10億元,從1998年4月開始,進行北京曆史上首次大規模的整治河湖工程。待城市中心區水係綜合治理工程完工後,城區防洪標準和近郊河道防洪標準可大大提高一個水平,體現“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原則。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曾在永定河堤防險工護砌施工現場指出:“北京的防洪重點是永定河,而永定河左堤是重中之重。在治理中:一要抓設計,一定要經過審查;二要杜絕施工中的層層轉包;三要確保工程質量,確保首都安全。”自1998年以來,國家投資1.2億元用於永定河盧溝橋的下段堤防治理,這項工程完成後,將使得永定河抵禦洪水的能力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