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災規劃》提出中國城市化減災管理行動應體現在如下方麵:①中國減災規劃的製定,標誌著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劃中開出了“減災”這一重要“窗口”。對城市減災而言,哪些災種最重,哪些地方災情最重,哪些領域最欠安全,哪些工程應首先啟動,而哪些項目又是可以緩些建設的。其要點是:逐步提高工業基地、高風險區域城鎮、基礎設施和高風險源的抗災設施建設,增強企業防災能力,建立企業安全生產保障係統,確保工業與工程建設安全度。到2010年,完成全國各級城鎮的減災規劃,進一步提高減災設防標準,完善各類企業的防災體係,基本控製因災造成的次生災害。②必須研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防災減災對策。防災減災對城市工程發展無疑非常重要,但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對策則為有效實施提供幫助,經濟建設與防災應相輔相成。從根本上歸納有幾個管理點:其一,災害的破壞性和頻發性使防災工程具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巨大性和長期性;其二,災害的突發性不僅要求防災工作必須具備超前性,更帶來其經濟效益的隱形和滯後性;其三,災害本身的不確定性及減災的非盈利性、災害的社會性和區域性帶來防災的公益性和協同性,而所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為防災減災在人力與人力、資金與投入、示範工程等方麵形成障礙。可持續發展問題作為世紀末人類社會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已成為世界各國邁向新世紀的行動綱領,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安全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之一,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安全生存環境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運用安全科學,控製技術災害,減少對環境資源破壞,保證人類安全健康,對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目前人類所關注的社區安全、城市安全、小康安全都是這種層次上的關鍵詞。
5.3城市減災規劃及應急預案
城市綜合減災作為準軍事行動就要借鑒並應用“預警與應急”的管理模式。通常意義上的城市綜合管理科技觀是城市政府組織城市管理職能部門根據城市總體發展要求,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對城市的人流、物質流、信息流進行計劃、指導、控製。監督、調節,以達到預定目標的過程。按聯合國救災署頒發的防災減災指南的要求,應急預警指“大家公認,如果在臨災或可能帶來災害性後果的事件之前及時給出計劃,使一切準備就緒,那麼就可能減輕這些後果的嚴重程度”。鑒於此,提出以下幾方麵科學觀點:
其一,應確立綜合減災的大安全觀與可持續發展理論。安全意味著不出現人體的生理危害或傷害,並盡量減少事故。人們利用自然資源在勞動環境中為人類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勞動過程中,各種潛在危險因素(如粉塵、毒氣、汙水等化學有害物質及機械、電力、振動、噪音、輻射等物理因素)時時威脅著人類安全健康。以保障人類安全為宗旨而形成的安全科學就是研究人類生存與發展活動中,外界對人的危害的產生、傳播、作用的機理以及控製危害的理論和方法,以達到保護人類的身心安全與健康、財產免遭損失、環境免遭破壞,提高功效,促進生產,增進效益為目的的一門跨門類、綜合性交叉學科。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生產領域(如安全生產及勞動保護)、生存領域(如環境及工業汙染與控製)、生活領域(交通安全、消防及家庭安全等)。安全科學以人(人的不安全行為)、機(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環境的不安全條件和氛圍)為其研究對象,研究人、人造物、自然物三者協調發展,使得人不受人造物(如機械、工具、工程等)和自然物(如生態環境、氣象氣候、地質地貌等)變化的侵害,使人機環安全係統有機結合發揮最大效益,滿足安全、經濟、高效的目的。從辯證意義上講,我們有理由說:人類安全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安全減災科學技術將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也必然依賴於安全減災科學技術的保障力。從此種意義上講,“大安全觀”不僅包括傳統的勞動保護內容,更包括現代安全減災科技文化的全部內容,即突出以質量、保險、安全、環保、減災等保障技術為一體的科學精神及世界觀和方法論。“大安全觀”強調綜合減災建設,它著重把握現代安全科學技術的功能轉變;它著重倡導現代高科技係統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它著重構造以安全減災為中心的環保、質量為一體的創新網絡觀念。以國務院批準如今已在全國頒布實施的《質量振興綱要》為例,它絕不是僅就質量論質量,而是站在社會穩定、經濟大安全的角度去促進質量發展,質量的安全性重在強調社會質量監督作用,倡導一種國家安全戰略。再如中國是國際上第一個編製《21世紀議程》的國家,在國際上樹立了很好的形象。現在的問題是要將城市減災、人為減災、大安全觀等思想及方法納入其中。
其二,應將城市減災確立為跨世紀戰略。從全球看,20世紀90年代“國際減災十年”全球行動已近尾聲,作為各個災害頻發的國家及社區,不應該將自己國家的減災防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聯合國會議的新號召上,而應提前製定國家減災規劃並建立國家管理常設機構。總體講,21世紀的減災科技與管理應變社團型、臨時性的方式成為政府指導下的職能行為,這才有可能形成一個可持續的安全減災局麵,因此城市綜合減災管理機構建設應盡快提到議事日程中;同時要全麵編製並實施城市減災科技規劃,使之真正納入國家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
其三,增加減災投入以強化城市防災能力建設。未來的減災科學亟待學科化,即從構造大安全的意義上講,它應該再充分並完善。因此,呼籲安全減災學科的大聯合,學會大聯合,管理及體製上的交叉交融,這是邁向21世紀的中國安全減災應抓好的首要大事。建議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資源環境委員會應增加城市減災管理職能,以增強綜合減災能力。
其四,盡快組建城市綜合減災管理中心。21世紀城市減災涉及多部門多災種,是更為複雜的社會係統工程,現代的水利、地震、氣象、消防、衛生、勞動安全、民政及其他有關部門雖然都承擔了災害監測、預測、災情報告及減災的業務工作,但都不能代替總體的城市綜合減災管理,更無從體現科技減災的思路,所以應借鑒國外經驗,盡快發展完善集管理與科技為一身的城市綜合減災中心。
其五,防災工程示範:以唐山市抗震防災園林規劃為例。
(1)城市綠地係統規劃建設的抗震思路
地震這種自然災害對人類來講仍是不可抗拒的,至少在目前我們應盡可能做好被動防災工作。通過綠地建設來減輕地震災害或避災,從唐山大地震實踐看是有現實意義的。因此,在做一個城市的綠地係統規劃建設時,應當把避震救災(也包括其他自然災害在內)做為搞好城市綠地係統規劃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因為哪一個城市也不能保證永遠不會發生地震或其他自然災害。
1)適當提高各類綠地規劃建設指標。一個城市隻有具備相當麵積的綠地,才能為抗震救災提供基本條件,尤其區級以上的公共綠地麵積最好2公頃以上,市級公園麵積依城市規模可定在10~30公頃以上。其他各類綠地如單位附屬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是必不可少的。絕大多數地震發生時間、地點無法準確預測,人們滯留地方很分散,因此各處綠地從避雷抗震角度就都有了用武之地。
2)居住區專用綠地(此名稱區別了公共綠地)更是必不可少。現代居住區人口密度大、高度集中,樓房林立。如果沒有一定麵積(人均1平方米以上)綠地,一旦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人們就不知去何處避災。有了小區專用綠地,居民可應付突發災害就近避害,同時提高了居民之間的自救能力,爭取到時間,就是贏得了生命。
3)各類綠地布局一定要分布均勻。公共綠地中的市、區級及居住小區內專用綠地,是充分發揮綠地抗震救災功能的一個重要條件。否則盡管各類公共綠地指標很高(遠水不解近渴),也不能有效發揮其避震自救的功能。小區專用綠地服務半徑以100米以內為好,區級綠地服務半徑以500米以內為好。綠地分布均勻,位置適中,服務半徑適宜,一旦發生地震,人們可迅速疏散到綠地,同樣能為避震抗震爭得了時間。
4)水是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質。人們時刻不能離開水,區級以上綠地都應規劃一定麵積的水麵,這既是園林造景的需要,也是抗震自救的需要。公園中最好修建備用井,發生災害時,為人們提供生活飲用水。
(2)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城市園林綠化的作用回顧
1)安全疏散地震災民
大地震後,各類建築幾近全部倒塌,大小餘震不斷發生,能加重破壞的大餘震在當天就發生了兩次。這兩次強餘震不僅使各種建築受到進一步損害,也增加人員的傷亡。所以大地震發生後迅速地將居民從震壞的建築物中疏散到空曠地,可有效地減少人員的傷亡。在城市綠地中,建築物少而低矮,綠化麵積大,是人們避震的理想場所。據粗略統計,僅鳳凰山公園、人民公園、大城山公園部分地區(總麵積約50餘公頃),就疏散了災民1萬人以上。由於震前公園分布不均勻,服務半徑小,實際疏散的災民隻是到三個公園附近的小廣場、學校操場、街頭小空地避震。由於這次大地震的突然發生,人們沒有任何準備,更沒有形成有組織、有係統的疏散,公園中疏散的人口遠沒有達到飽和狀態,因此,綠地的疏散人口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作為臨時掩埋震亡人員的場所
大地震發生後,道路堵塞,交通中斷,時值盛夏酷暑,氣候炎熱,大量震亡人員的遺體如不及時處理會造成高度腐爛,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和蔓延。在倒塌建築物現場及附近硬化路麵、廣場不宜臨時掩埋,而綠地就成了處理遺體的良好場所。人民公園就臨時掩埋了附近西工人新村1~6街近千具震亡人員的遺體,等到人們生活基本平穩後,市政府統一對各處臨時掩埋的遺體進行了清理、消毒和集中掩埋。
3)解決災民的居住生活問題
唐山市震前的民用建築多為石炭焦渣屋頂、石牆(少量磚牆)、四梁八柱承重的平房和少量三層以下的磚混結構住宅樓,抗震性能差。房屋倒塌後災民可以較短時間內進行適當清理,並在原地建起防震棚和簡易房。部分災民由於原地塌陷,地震廢墟多和人口傷亡多,無力清理。園林係統職工在三個公園內共搭建了簡易住房670戶,災民在公園中居住幾年至十年,分別於1984年至1985年遷出。唯一的6公頃東工人新村居住區的區級綠地全部被災民搭起了簡易房。地震後一周內,全市斷水,公園內遊泳池和人工湖中的水成為附近居民的唯一水源。北寺公園內的一眼廢井中的水,為附近居民供水一個月之久,解決了災民暫時水源的困難。綠地內的各種落葉喬木,大街小巷及各單位庭院綠化的樹木,為災民搭棚避震提供了部分材料,解決了燃眉之急,綠地中樹木枯枝、少量灌木成為災民臨時的燃料。
4)作為研究地震的遺址
地震造成了地表的斷裂移動,明顯的標誌之一是行道樹的錯位,成為研究地震的重要資料。唐山市嶽各莊路東口行道樹被地裂縫錯開;吉祥路與複興路交彙處錯位明顯,水平移動1.1米,樂亭縣趙灘公路地裂縫把行道樹錯開1‘2米,吉祥路行道樹錯位已作為地震七個遺址之一而被保留下來。
5.4中國城市減災的能力建設
(1)中國減災規劃與城市減災能力建設
《中國減災規劃》明確了減災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任務、總方針,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速減災的工程和非工程建設,完善減災運行機製,提高我國減災工作整體水平,推進減災事業的全麵發展。為完成減災工作的主要任務,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其一,進一步確立減災在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基本地位。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減災工作,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結合本地實際,製定減災規劃和災害應急預案,並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推進減災工作。
其二,明確減災工作的重點,要把大中城市,對國家和社會發展具有全局性、關鍵性作用的骨幹工程,以及影響全國或較大區域的災害作為減災工作的重點,集中力量,減少災害損失,減輕災害對經濟的影響。
其三,逐步完善國家減災管理機製。國務院減災協調機構要提高減災綜合協調能力。國務院各職能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搞好協作,切實做好減災工作。明確中央與地方的責任,實行災害分級管理,逐步形成完善的減災管理體製。
其四,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國家綜合減災能力。特別要加強對重大災害的監測和預警,提高災害信息采集和快速處理水平,做好災害評估工作。建立減災信息的共享機製;完善救災物資儲備製度,進一步加強綜合減災研究,提高抵禦災害的應急能力。
其五,加強減災法製建設。積極開展減災立法的研究工作,健全和完善減災法律法規體係,使減災工作進一步規範化和製度化。
其六,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增加減災投入。各級政府的減災投入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並隨著國力的不增強而相應增加;企業要加強並積極參與當地減災建設;充分發揮保險對災害損失的補償作用等。
建設部《建築技術政策綱要》作為振興建築業、促進建築技術進步的宏觀指導性文件,確定我國1996~2010年十五年的建築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技術路線和重大技術措施。《綱要》第六方麵“提高建築的綜合防災能力”中指出:要根據各地不同災種的風險程度和建(構)物重要性等級提出管理的設防標準;要在建築規劃設計時充分把握災情背景;嚴格按照需求、防風標準及技術規範,推廣有效防災設計技術;城市尤應加強大型公建防火安全設計;重視城市地下空間建築的防災規劃設計;大力發展信息技術,將防災管理提高到動態的。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我們認為,這是提高城市防災能力的不可缺少重要內容,具體講它們都汲及防災工程學問題。防災工程學指運用工程技術和有關基本科學的原理和方法防治災害的學科。在防災工程中,國內外日益重視運用運籌學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災害係統工程及綜合減災防治研究,以求安全少災的最大社會及經濟效益。應該說,在防災工程學中可分的學科更多,如城市減災工程、城市生命線防災工程、城市建築綜合防災工程等。實踐證明,當前在城市防災問題上有一係列決策性問題應予以解決,即:
其一,災害防治觀念要更新。消極防災,等於受災。積極主動防災的體現是:①實行災害研究的先導性、指令性、實用性和預見性;②要有宏觀防治與具體防治相結合的部署原則;③要建立和完善災害防治體製,災害防治是一個典型的理論聯係實踐的問題,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和科學方法,盲目防治,隻會大量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等。
其二,宏觀防治與具體防治相結合。①環境、災害信息的綜合處理,如國家災害防禦部門應建立現代化信息網絡;②建立災害宏觀研究管理機構,其職能是使研究在先導性。指令性、實用性和預見性方麵開創新局麵;③災害宏觀研究要分塊抽調力量,集中進行研究,目的旨在提高效率;④宏觀防治決策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法規性等。
其三,災害防治的法製保障。災害是自然環境因素包括人類活動在內的綜合作用的產物。災害防治強調要把經費投入納入國家預算,重在提高決策者的防災意識。
其四,節省防災減災投資的主要思路。①應用投入產出理論、風險效益和決策分析方法,研究工程結構和設施防災減災的合理設計標準;②由於技術經濟性比較的緣故,不能開始就采取頂級防災措施,一般宜在項目產生效益及作用後再增強其承載能力和災害條件下的安全度水平;③大力發展經濟高效及至多功能的防災減災措施,以減少防災的附加建設費用;④在防災工程建設中堅持以“示範工程”開路的原則,引進國外先進科技和高新技術,力爭通過二次開發轉化為可用於其他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的領域,以形成良性循環;⑤開展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分析,應用工程可靠性及事故分析技術,研究老化、腐蝕、疲勞、蛻變和性能蛻化的損傷機理,以尋找剩餘壽命及防減災能力評價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