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學習方式
人類的學習就其實質來說是一種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經驗的文化活動。在當代信息社會中,由於知識、信息量的不斷增長,每個人要能積極地作用於環境並發展自身,就需要不斷地學習一學習一再學習。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人的生存可以說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學習過程。
一、兩種學習類型的剖析
學習總起來說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維持性學習(或稱適應性學習),它的功能在於獲得已有的知識、經驗,以提高解決當前已經發生問題的能力;另一種是創新性學習,它的功能在於通過學習提高一個人發現、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以迎接處理好社會日新月異發生的變化。這兩種類型學習的提法源於國際著名學術團體棗羅馬俱樂部於197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回答未來的挑戰》。報告中提出消除這種差距的方案在於:推進新的學習觀H新性學習。
維持性學習強調的是要培養對現實社會的適應能力。它的價值基礎是預先給定的,主要以公認的準則為基礎,它重視模仿繼承、一重新獲取知識成果和積累信息的能力,這不能說沒有它的合理之處,並在一定意義上是不可少的。但這種學習已不完全適應
當今社會的需要。當今人類問題的解決已不可能處在一個封閉的領域內,而必須是以必要的變化為中心。創新性學習就是要求能善於係統地提出問題,並把問題集中起來。它對公認的。典型的解決問題方法所抱的態度是:在采用它以前先加以判斷,然後根據價值來決定是否采用。例如,人在騎車遇上十字路口時,維持性學習的思路是:遇到紅的或綠的交通燈時該怎麼辦?但如果正巧遇上停電;所有燈都不亮時,受維持性學習的影響,”人們就會猶豫不決起來。由此說明這種學習隻能按給定好的原則解決問題,遇到邊界情況就會無所適從。所以,在走向學習化社會中更應著重培養的是使學生具有對未來社會的應變能力,一具有獨立思考、大膽求索的精神。學習的任務不僅僅是滿足於獲取某一結論性的內容,而是要把重點放在掌握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上。創新性學習是通過重建整體而不是分裂規實來促進思維的,因此它是以整體性思維為主導的,它反映了綜合一分析的時代精神。
總之,繼承是學習,創新也是學習;學習的本質在於獲得一種對主體而言是新穎的經驗。這種新經驗或是現有的、或是未知的、或是需要探索的。創新離不開繼承。但繼承的目的是為了創新,對當代人來說一更需要的是創新性學習。我們用“走向自主創新性學習之路”來表達,”是為了弘揚魯迅先生倡導的“路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隻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這一探索與開拓的精神;同時也在於表明,“學無止境”的這一深刻涵義。走自主創新性學習之路不限於青少年時代和學校教育。學習是終身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無牆的)人們隨處可學,凡是人際互動中的交談、生活中的見聞與感受都可說是一種學習。因此,自主創新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大學習觀。現在基礎教育中正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養兒童青少年能具備現代社會所必需的素質。基礎教育如果能帶領兒童青少年走向自主創新性學習之路,。必然會大大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對他們個人來說,將終身受用;對社會來說,則可為我國的國民素質不斷提高奠定堅實而牢固的基礎。
自主與創新兩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創新的前提,沒有自主談不上創新;而沒有創新也就無從展現良主。隻有自主與創新的完整統一,才能充分展示高科技、高情感時代人的自尊、自信。自強、自律這一進取型的人格精神。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的時代,“要跟上千變萬化的形勢,為對付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我們就必須更有效地學習,必須改革學習和教育方麵一切落後的方法和內容。改革不適於迅速提高學習能力和教育水平的傳統體製,使學習和教育更好地“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
二、自主創新性學習的基本特征
自主創新性學習的基本特征表現為預期性和參與性。
預期性是思維態勢超前的表現,是積極直麵人生,認真識別生存背景可能發生的各種變化。因此在基礎教育中,預期性的教育和教學在於能引導學生為麵向未來而學。在學習上表現為如下幾方麵。
(一)能有目的地學習。學習有明確的目標意識,對自己所要達到的學習要求及其社會價值有所認識,並能主動規劃和安排自己的學習。
(二)能有選擇地學習。根據學習的要求有效地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在大量信息麵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銳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並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分類、整理。
(三)能獨創性地學習。不滿足於獲得現成的答案或結果,對所學習”的內容能展開獨立思考,進行多向思維,能從多種角度去認識同一事物,並善於把它們綜合為整體認識,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的內容去適應新的情況,探索新的問題,,使自己的視野不斷拓寬。
(四)能在學習上進行自我調控。對自己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結果等具有自我認識和調控的能力,能主動發現學習中即將出現或已出現的問題,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五)對自己今後的學習前途和人生道路有美好的憧憬和豐富的想像力,並有實現理想的願望和責任感.
參與性是化個體思維為創新性的社會化功能的實踐。在基礎教育中,參與性的教育和教學在於引導兒童、青少年具有團體的意識;行為和社會歸屬感、義務感、責任感”。它具體表現為如下幾方麵。
(一)能主動適應群體或團體的生活,知道並自覺遵守其規則,能為群體或團體所接納。
(二)具有人際交往的意願和能力,能和集體成員相互協作、互相尊重,根據集體的需要自覺承擔和轉換自己的角色,能在參與集體活動中主動學習。
(三)積極維護社會的利益,對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義務感,在社會生活中自尊、自重,能發揮個人獨特的作用)並享受自己應有的正當權利。
因此,參與性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社會性。現代人學認為:人之所以為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自然的存在,而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時刻處在交往關係的網絡之中,正是這種關係,才能從質的層麵上改變人的生存方式,賦予人以主體性的力量。人隻有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才能表現自己的存在,展示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隻有熱情地參與各項有利於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社會實踐,參與有利於奉獻生命價值與人生意義的社會實踐,才有可能審時度勢地觀瞻未來,把握與現實人生密切聯係的預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