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
語文教學要為全麵提高未來的人才素質服務,進一步探討語文教學科學化的道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語文教學新體係。
為了實現這個總目標,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第一,學習理論,更新觀念。
語文教學改革要深入下去,必須進一步學習當代國內外有影響的哲學、教育學、心理學、思維科學、語言學、文藝學、係統論、控製論等方麵的理論著作,緊密聯係語文教學的實際,深入探討語文教學的規律。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
與語文教學改革有密切關係的新觀念至少有以下八種:
1.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現代化的觀念;
2.貼近生活,講求實用,課內外結合的大語文教育觀念;
3.為全麵提高未來人才全麵素質服務的觀念;
4.新的人才觀、教材觀、質量觀;
5.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測量、教學評價整體改革的觀念;
6.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寓教於學、重視審美情操及協調發展的觀念;
7.教法改革與學法改革同步進行,既要讓學生學會,又要讓學生會學、樂學的觀念;
8.在開發智力的同時,重視開發非智力因素的觀念。
在學習教育學理論的過程中更新觀念,以更新觀念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測量和教學評價的改革,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一走會出現一個新局麵。
第二,積極探索,大膽實踐。
語文教學改革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係統工程,牽涉的麵很廣,需要探索的問題很多,改革實踐的內容也很豐富。目前,主要應該探索和實踐的有以下四點:
1.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聽、說、讀、寫活動,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2.探索精講精練、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精心做好教學設計,克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增強教學的計劃性和科學性,特別是重視對學生的思維訓練:
3.探索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之間的關係,精讀課文、課內自讀課文和課外自讀課文之間的關係,使學生積極參與朗讀、課上討論、分角色表演、課外小組等活動;
4.探索如何減輕師生的課業負擔,把精讀、略讀、速讀結合起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大麵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第三,古為今用,養成習慣。
我們要科學地對待我國傳統語文教育的寶貴經驗,吸取其精華,結合時代的需要,加以借鑒和改造。同時,還要看到這些經驗的曆史局限性,拋棄那些與時代精神不相符的經驗。正如張春林、陳鍾梁在《傳統語文教學特點之分析》一文中所說:“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高度政治化、倫理化,使它完全成為經學和科舉的附庸,最終割斷了語文與社會生活的豐富的、有情感的、多方麵的聯係。”
著名的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專家張誌公先生對傳統語文教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總結了傳統語文教育的一些寶貴經驗:集中識字個字和寫字分別、分步驟教學;閱讀訓練原則是“文”“道”不可偏廢,方法是“熟讀精思、博覽”;作文訓練的原則是“詞”“意”並重,步驟是先放後收(寫放膽文),方法是“多做多改”(自己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