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高中閱讀的教學模式(1 / 3)

探討高中閱讀的教學模式

高中閱讀教學突出地表現了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直接或主要的原因在於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文分析為主要活動的模式)的束縛。因此,語文教學需要建立一種符合教師隊伍實際,符合閱讀教學規律,既有相對高效率,又有普遍適應性的模式。沒有這種普適模式,就很難遏製傳統模式的強大慣性。

一、閱讀是一種心理過程,閱讀能力隻有通過積極主動的閱讀活動才能得到提高,而提高的目的又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閱讀活動。所以,從閱讀活動著手,分析高中畢業生未來要進行哪些閱讀活動,各需怎樣的技能,然後據此分別確定目標,則可望使目標既恰當、全麵,又導向正確。

首先需要對閱讀進行分類。由於目的和標準不同,國內外學者對此頗多歧異。根據學生未來發展和高中閱讀教學兩方麵的需要,這裏劃分成五種類型:

1.瀏覽性閱讀。指為大致了解讀物內容而進行的閱讀。這是一種最為常見的閱讀。通過迅速瀏覽,廣泛涉獵,可獲取各種信息,積累一般知識。也可以初步判斷讀物的價值,以決定是否進一步閱讀。

2.理解性閱讀。指為透徹理解讀物內容而進行的閱讀。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閱讀。通過深入思考,消化吸收,可學習新知,磨礪思想,提高認識能力,促進智力發展。它通常要以瀏覽性閱讀為前導。

3.鑒賞性閱讀。指為獲得審美愉悅而進行的閱讀。主要以文學作品為對象。通過涵詠、體味、想象、聯想,身臨其境,產生共鳴,達到認識社會、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的目的。一般以欣賞為主,評價或隱或現,或淺或深。深刻的評價要以深刻的理解為基礎。

4.借鑒性閱讀。指為提高寫作能力而進行的閱讀。在理解、鑒賞的基礎上,揣摩、分析讀物在選材立意、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麵的特點,以指導寫作。廣義地說,一切閱讀活動都有借鑒作用,借鑒性閱讀則因目的明確,作用更為明顯。

5.探究性閱讀。指為探討、研究特定問題而進行的閱讀。這是一種極有價值的閱讀。通過精思細審,參照比較,使認識更為全麵,更為深入,甚至產生創造性的見解。它可鍛煉並表現閱讀主體的實際才幹。

以上劃分的五種類型,大致含蓋了各個層次的社會閱讀活動。高中畢業生應該能夠獨立有效地進行這些閱讀活動。高中階段是絕大多數學生接受專門的閱讀訓練的最後階段,上述各種閱讀都應納入教學的範圍,隻能有所側重,不能有所偏廢。否則,便造成學生的能力缺陷,不能滿足今後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麵的需要。

統觀語文教學現狀,不難發現,瀏覽性閱讀、探究性閱讀未受重視;鑒賞性閱讀本末倒置,情感體驗被淡化,理性評判被拔高;理解性閱讀、借鑒性閱讀是重點,但由於教學中旁逸斜出,枝節橫生,效果不佳。這就是高中閱讀教學少慢差費的具體狀況。

二、在討論分類目標之前,先談應該遵循的兩條原則。

1.常態原則。如果我們把社會閱讀活動稱為常態閱讀,則目前課堂教學中的閱讀活動可稱為異態閱讀,這二者區別極大。常態閱讀總是主動的,異態閱讀總是被動的;常態閱讀依靠獨立探求,異態閱讀依靠“啟發”、“點撥”;常態閱讀獲得自己的心得,異態閱讀獲得別人的結論。從二者關係看,一方麵異態閱讀是基礎,是前提,沒有異態閱讀,常態閱讀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麵,異態閱讀又是手段,是鋪墊,沒有常態閱讀,異態閱讀就失去了意義。高中階段可視為二者最後的交接點,這樣,高中的教學就不能不最大限度地向常態閱讀靠攏。按常態原則確定目標,有以下三方麵意義:有利於形成梯度。異態閱讀有如演習,常態閱讀有如實戰,初中畢業生已經具有基本的閱讀能力,是通過了演習的新兵,高中三年並未增加多少新的訓練項目,如果隻是換個場地繼續演習,不經受實戰的洗禮,新兵就不能變為成熟的戰士。高中隻有逐步為學生提供實戰的機會,使之在實戰中熟練並豐富各種技能,才能體現出高中的“提高”。有利於激發興趣。閱讀應該是一種意興盎然的活動,為什麼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對語文課的興趣從大變小,甚至覺得索然寡味?可以解釋為異態閱讀的作用從大變小,常態閱讀的需求從小變大。高中加強常態閱讀,可通過豐富多采的閱讀活動本身,形成新的刺激,從而激發並強化新的興趣。有利於麵向實際。高中閱讀教學有求深求細、好高鶩遠的傾向,不符合實際需要,使學生望而生畏或望而生厭。以鑒賞性閱讀為例,實際生活中,除了從事文學批評的人,一般都重在欣賞,不會為評價而冥思苦想,不會刻意追求評價的深刻、準確、全麵。語文教學則不然,從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到藝術技巧、語言風格,不僅逐一分析,還要統一答案。其實,拋開參考書,有幾人能對此侃侃而談,談得接近專家的結論?以己昏昏,豈能使人昭昭?昭昭於課內,又豈能昭昭於課外?按照常態原則,應突出欣賞而不是評價,要讓學生進入意境,深入體味,然後形成見解,這樣才能達到目的。見解的正誤深淺不是關鍵,樂於欣賞、勤於思考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