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初等教育
談及美國的初等教育,我國教育界有個比較普遍的看法,認為其教材內容淺顯,教學水平不高,教育管理鬆懈,總體質量難與我國相比,可供借鑒之處有限。我國許多留美人員也反映,他們的子女從國內來美後,學業壓力驟減,雖然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但學得太少,玩得太多,其所學知識無法與國內同齡孩子競爭。連美國本身也對其初等教育屢有批評。但與此並存的是,美國的科學技術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高等教育十分發達,源源不斷地向社會各界,尤其是科技、產業、工商界輸送大量人才,推動美國高科技水平不斷發展。美國以其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吸引了大批國外培養的優秀人才,但在美國科技人才中,他們畢竟隻占少數,大部分人才仍為其本國高校培養的美國人。
於是,人們在美國看到一種奇特的現象:低水平的初等教育續接發達的高等教育,順連高科技的社會。這種現象值得認真分析,如能借鑒其合理的成分,對發展我國的初等教育將大有裨益。
美國初等教育的主要特點
——知識傳授水平低、時間遲。以算術為例:美國小學三年級教授100以內的四則運算,隻相當於我國小學一年級下學期水平,六年級小學生作文長度及表達能力大體相當於我國小學四年級水準。
——課程、教材雖淺,但涉及的麵寬。如“科學”課較我國“自然”課內容多,涉及當代科技基礎知識。另有介紹政府、政治等內容的課程。
——日授課課時比例小。美國小學生每日在校約8小時(包括午餐時間),課堂教學僅占約一半時間。
——校內活動豐富、生動。除算術、英語、科學等課程外,其他課程均以活動形式進行,用孩子和家長的話說,就是“玩”,如遊戲、繪畫、手工製作、植物栽培、表演等。
——教學管理氣氛輕鬆。眾多教學科目教師隻負責組織,具體的由孩子憑想像去幹。例如手工製作,孩子可利用各種工具、材料“為所欲為”,教師不多幹預,作品五花八門,別出心裁。
——課外作業量少,但有趣。作業形式大都符合孩子的心理,使其樂於完成。如觀察某一現象(像種子在水中如何發芽等)、製作一手工製品、畫一張畫、編個故事等。孩子完成的作業雖然幼稚,有的不倫不類甚至荒誕,但毫無思想製約,體現並開啟了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
——注重培養組織、演說、社交能力。不少活動教師布置後即由孩子自己獨立完成。我國駐美機構時常收到美國小學生來信索要有關中國的材料,他們要用這些材料辦“展覽”,作報告,既令人好笑,又發人深思,但從中不難體會到美國小學生的勇氣和自信。
——廣泛接觸自然和社會。針對孩子愛玩的天性,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外出參觀、旅遊,使他們接觸自然、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美國的風景區、曆史和文化設施均對學生參觀優惠。
——發展個性。美國是政治、文化多元化社會,注重人的個性,學校不以統一模式“鑄造”學生,教師對學生“管”得不多,評語多是鼓勵性的,以國內觀點看,未免有些“放任自流。”
——愛國主義教育潛移默化。美國小學不開設與我國對應的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他們的愛國主義教育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參觀、訪問、了解重大曆史事件來進行,不講很多道理,卻直觀、形象地從小培養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教師負擔相對較輕。由於教材內容不深,作業量少,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學校並不包攬學生一切事務,“放”多於“管”,故美國小學教師與我國小學教師相比,負擔輕得多,師生關係平等和緩。教師收入屬中等水平。
中美初等教育的比較
上述分析表明,美國初等教育就其傳授的知識水平而言的確低於我國。但人才培養和人才構成要素包括多方麵,除知識傳授外,還包括能力培養與潛力開發。我國初等教育側重於知識傳授,形成教材深、課時多、作業量大,學生、教師負擔重,課餘時間有限,課外活動麵窄,社會活動單一,學生主要在課堂上靠書本獲取知識,共性培養重於個性培養,對孩子以管為主,學校幾乎包攬一切這樣一種格局。事實表明,這種格局在知識傳授上有其可取之處,但在能力培養,尤其是潛力開發上則顯得不足。美國的初等教育不過分側重知識傳授(實際上重視不夠),而注重能力培養和潛力開發。根據孩子心理發育特點,適應他們愛玩、好動、好奇的天性,寓教於樂,寓教於玩,使孩子們在玩耍中鍛煉了觀察、思考和動手能力,充分發展了想像力、創造力和個性。如此培養的學生知識量不及我國的小學生,但實際能力強,後勁足,潛力大,對今後發展、深造明顯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