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感想

自改革開放和恢複高考製度以來,升學考試成為芸芸學子求進取的獨立橋,人多橋窄,既培養了不少人才,又怨聲載道。為了精選人才和考路正通,教育部門絞盡腦汁,想方設法,但難滿人願。近年來,廣州開始試點"3+X"模式考法,深得不少人讚同,這可以說是在難關之側又開了一條隧道,正像超導體和核勢壘研究中的隧道效應,使人們急中生智,開出了秘方。據報道,教育部將在三年之內逐步推行,使秘方變成成藥,無疑是緩解升學難題的一大措施。但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畢竟是有了改進,值得慶幸,可是細想起來,還存在深一層的問題,應有節有度地試行,邊研究邊改進才是。

我國教育發展很不平衡,地廣人多,希望通過求學以得進取者眾多,然而寶塔中的重點大學、重點中學又為數甚少,至於寶塔尖上的清華、北大,要考上就難上加難了。考試歸根結底是分數高低之爭,分數差之毫厘殃成後果爽之千裏。要考高分數,特別是機器和類機器的人工評卷,以標準答案為準,要考高分隻有背,背得一字不差或算的步驟與結果一點不錯,才能得滿分。這樣的出題和判卷必然誘導老師們猜題、押題,猜得準、押得好的必收滿堂彩,實實在在按部就班教的往往吃虧,甚至吃大虧。所謂"高考狀元",顯然分數考得很高,背得很熟,盡管不能說他們知識中的一知半解和夾生飯大片存在;但是那些確有理解能力卻答得與標準答案出入的肯定不會得滿分,甚至高分,這就出現了"狀元"不一定是真學得好的,分數低些的不一定學得差的情況,這樣下去如何通過考試選拔人才?

事情發展到極端,往往返回到另一極端。筆者解放初考大學,那時出題隻有兩種:回答題和算題,隻要答得道理對和算的方法好、答數對就給全分。缺點是可塑性大,給分很難準確把握,優點是能從答題中看出理解程度與能力,至少比單選和多選題猜中要好得多,也就是說否定了的東西有再否定的餘地,這是自然辯證法三原則之一。上大學後采用原蘇聯的口試製,以材料力學考試為例,由於它對航空工程極其重要,一門不及格就得降班。口試采用先抽簽取題的方法,題卷拿到手,先得算兩道算題,隻有答數對了才能參加口試。待到口試時,老師按題問,如果答得基本正確,老師發現口試中有的概念模糊或未說清楚,就追下去,再追下去,發現有關概念清楚就給好分,如果發現概念不清,就給及格。大家感到口試能見真功夫,虛假不得。上麵談了"文革"之前兩種主要的考試方法,各有優點,特別是口試法能見真功底。考慮到英國至今的高考仍采用推薦和麵試的方法,而我國目前又在各個方麵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筆者支持暫時實行"3+X"的考試方法,以便作為過渡,但我想談以下幾點意見:

一、"3+X"考製中3門必考課(語文、數學、英語)應當文、理分開出題。語文、數學和英語對中小學生確實是基礎之基礎,凡大學生皆應具備必要的這種知識基礎,所以考大學應將其作為必考科目,但是文科和理科對這三門課的基礎知識要求程度不同,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如今語文和英語出題深度不少不是中學生應知應會的,而是按文學家和語言學家的要求或水準出題,很多近義詞即使我們這些在行多年的人也難答對,甚至有些文學家和翻譯也常望而興歎,這對於理工科大學生是必要的嗎?至於數學出題,有些題目就是數學家看了也搖頭,何故苛求於中學生?目前普遍存在中學教師對前沿科技發展情況及其所需的基礎科技知識不聞不問,甚至了解甚少的情況,反而在古代和近代早期的數理知識上搞得十分複雜。其中有些對智力開發有益,但大多並無現實意義,甚至將來做了數學家、物理學家和語言學家也很少能遇到這種偏題。有些問題如數學上求極植或極大、極小等,在初、高中的數學中講得很多,考題出得相當繁瑣,而當學生掌握了微積分和微分方程後就很容易解決。升學考試出題和考法是比教育部公布的注意事項和命令還起作用的,它起了實際導向作用,這是不言而喻的,為此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上述情況對於準備成為數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的學生還能說得過去,那麼對於學語言、文字和法律的人又有多少必要呢?

由於這些原因,筆者建議語文、數學和英語考題應當文、理分開出題,否則讓想學文科的學生去摳大量數學難題,讓想學數學的人花過多時間去搞過多的近義詞的區分,而貽誤了主要發展方向,是不合理的。高考應以語、數、英的一般知識基礎再加上對報考專業所需重要學科有較深了解為原則。

二、筆者比較讚同"3+X"考製,但是條件是"3"應以一般中學生應具有的知識範圍為限。至於"X"的內容,除去對報考專業起關鍵作用的學科之外,還應考慮有關的必要學科1個到2個。此外在計分時應突出關鍵學科的分數比重,如考物理專業的物理考分、考醫學專業的生物考分和考冶金專業的化學考分等。那種把語、數、英3門課與"X"內的學科學分不分主次平等計入總分的考法,會陷入無視報考專業特別需要的關鍵學科要求而錯選人才的旋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