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與教學改革(1 / 3)

語文教材與教學改革

語文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材、教法的改革必須緊緊圍繞學校教育的整體目標,遵循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這是語文教材、教法改革的一個基本立足點,忘記了這一點,就會背離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語文教學服務於學校教育的整體目標是通過語文學科的特點體現的,因為“共性寓於個性”是一條具有普遍性的規律。然而,多年來,我們總是過多地強調了共性,在某些方麵,甚至完全用從其他學科中抽象出來的共性取代語文學科的個性,從而使語文教學嚴重違背了語文學科特有的教學規律,導致了教學效率的低下。

比如,“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幢這個命題,對其他學科而言,也許具有普遍意義,可對語文學科來說,卻未必完全適用。如果把“識字、寫字、積累詞語、背熟若幹句子和段篇”等視為語文知識,還可以說,語文知識是語文能力形成的基礎;因為沒有上述基礎,讀寫就無從談起。但事實上,在大多數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心目中,語文知識主要是指文字學、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文章學等學科所講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僅對語言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並不是語文能力形成的必備基矗因為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沒有學過語法修辭知識的人,完全可以憑著正確的語感使用母語閱讀、說話和寫作。然而,由於我們把“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基幢奉為語文教學的規律,又把語文知識僅僅理解為語修邏文等靜態的知識,於是,我們把大量對中小學生學習語言(不是研究語言)基本無用或用處不大的語文知識灌輸給中小學生,結果是費時甚多,收效甚微。

再如,“反對死記硬背”這個口號,對其他學科,特別是數理學科來說,無疑是正確的。因為“死記硬背”一大堆公式、定理,卻並不理解,也不會應用,可以說毫無意義。然而,就語文學習而言,需要的恰恰是“死記硬背”。背誦,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一篇文章,背熟以後,它的語彙、句式就可以化為讀者自己的語言儲備,一旦需要用的時候,就可以自然地傾瀉於筆端,成章於口頭。不少青年看見老一輩隨口引經據典,如數家珍,常常感到驚奇羨慕,說破了其實也沒有什麼,就是因為他們在記憶力旺盛的時候,下過一番熟讀和背誦的功夫。我們的學生筆下生澀,詞彙貧乏,文理不通,原因主要在於讀得太少,背得太少,頭腦裏沒有儲備下足夠的文章。事實證明,不背會數百篇典範的文章,要想在說話和寫作時做到辭順義暢、左右逢源、吞吐自如是不可能的。然而,不少語文教師在“反對死記硬背”口號的影響下,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課文內容的分析講解上,留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十分有限,更談不到熟讀、背誦了。長此下去,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豈非一句空話?也許有人會說:你把“反對死記硬背”這個口號的含義理解錯了,我們反對的是在學生根本不理解的情況下讓學生死記硬背,並不是一概反對背誦。我的回答是:以小學生為例,他學習的課文,隻要能讀下來,有多少不理解的呢?何況,從小學生學習語言的角度講,對一些典範的作品,隻要牢牢地記住即可,不可能也不需要讓他透徹地理解。一味地追求理解深透就可能導致繁瑣的分析或傾盆大雨式的講解。

在語文教材教法的改革中,如果對語文教學和語文課堂教學的關係缺乏清醒認識,要達到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目的,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語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但語文教學不等於語文課堂教學。如果我們把語文教學看做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指導學生進行的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所有活動,那麼,就應當承認,語文教學的範圍要比語文課堂教學的範圍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