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多元化”(1 / 2)

教育“多元化”

中國人習慣用自己的概念去套別人,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和判斷別人,所以,當我們在搞革命時,認定了全世界都在搞革命,當我們在搞素質教育時,也認定了全世界都在搞素質教育。於是,在中國包裝的“美國素質教育”,就如“核酸營養”,有美國教育博士的推崇,很容易找到市場。然而,美國有那麼多的教育理念,卻沒給中國人介紹一種。中國人在單一化的思維和“教育專家”的影響下,造成了一個印象是予美國好像隻有“素質教育”。其實,美國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等等都是多元化的,美國沒有統一的教育,各州有自己不同的教育法規和政策,很多教育,無論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大學、專門教育機構、中學小學、幼兒園,在教育理論、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和獨立的。

美國多元化的價值觀和地方自治意識決定了教育的多元化,在單一價值觀社會生活貫的人很難理解。美國人對健康營養品的認同也是千差萬別的,中國人又知道他們有何不同的看法呢?隻要是靠產品推銷者的免費教育和不負責任的專家學者指點吧。美國人普遍都吃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片,如果你到藥房或超市去,保證你數不清有多少種選擇。至於那一種好就得看那一種的廣告引起你的主意了。所以,中國人要學習美國的“素質教育”,就得看是誰在給你介紹了。如果有人在國外看到別人搞得好的教育,就認定那就是我們所提倡的教育,於是稱他們為“素質教育”。這樣,符合我們英明的國策,也符合我們的國情,於是開始引進,這樣至少應該比別人推薦的好。所以,中國的教育史,其實是一部教育引進史。

中國古代的教育理念就象中國古代的營養學那麼豐富和深奧,我們對自己的營養理念失去了信心,於是開始尋找美國的營養,所以從美國的花旗參到深海魚油,從核酸營養到偉哥,無不說明我們缺乏自信。缺乏自信是由於我們的科技和經濟落後嗎?對!因為我們的最高信仰就是科技和經濟,最高的科技和最強大的經濟都在美國,也等於說至高無上的上帝也在美國。

憑自己的判斷對待別人的教育,自己去看、自己去學習,應該是無可厚非的事,可悲是有人在有意無意地造假。清醒的人應該知道雖然最高的科技和最強大的經濟都在美國,但不是等於說至高無上的上帝也在美國,也不因為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的經濟比我們好,上帝就在他們那裏,所以,他們的教育也不一定是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那個概念。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教育不好,就學習別人的教育,通過學習來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解釋概念,更不是用自己的概念套別人的教育。

對素質教育的概念誤解的人,提出了一些令中華民族迷惑的問題,如“為什麼中國的中學生年年能擊敗眾多對手,獲得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各種個人獎和集體獎,而自諾貝爾獎設獎以來,沒有任何一個中國高校能培養出獲諾貝爾獎的人材?”其實是把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研究機構混為一談,而不能針對中國在基礎教育階段所提出的素質教育。因為,學前和中小學教育是屬於基礎教育,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教育屬高等教育,這兩種教育無論從教育理念、教育體係和教育手段等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是非常不同的教育。尤其在美國,這兩類教育相差天壤之別,這樣很容易讓人把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研究機構等所有的教育都籠統地用素質教育這個概念來套。

中國有這樣的故事,劉向《新序雜事》“葉公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而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葉公喜歡龍,但他不知道龍是什麼樣子,當真正的龍來了,他就躲開。這個故事用來說明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和進行素質教育的狀況很貼切。首先,素質教育,從教育理論也好,教育實踐也好,從來就是一個不存在的,是不久前提出來的純概念。如人們想象出來的、具有獸形特征的、人格化和神化的龍,目前為止,人們對龍的認識還是在想象階段,所以,無論葉公有多豐富的想象力,他想象中的龍跟“真龍”都有區別,不過,葉公還有一定的想象力,以致他能畫了各種各樣的龍。現在進行素質教育的人也許都還未想象一下,什麼是素質教育,就掛著素質教育之名,大發教育政策之財,或者幹脆就在原來的教育之前灌上素質兩個之。而象葉公好龍那樣喜歡素質教育的人,就解釋素質教育這個概念,從概念出發,發展出套教育理論,當然這套理論就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依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