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謝朕,可謝學士也。”貴妃持玻璃七寶杯,親酌西涼葡萄酒,命宮女賜李學士飲。天子敕賜李白遍遊內苑,令內侍以美酒隨後,恣其酣飲。自是宮中內宴,李白每每被召,連貴妃亦愛而重之。
高力士深恨脫靴之事,無可奈何。一日,貴妃重吟前所製《清平調》三首,倚欄歎羨。高力士見四下無人,乘間奏道:
“奴婢初意娘娘聞李白此詞,怨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貴妃道:
“有何可怨?”力士奏道:
“‘可憐飛燕倚新妝’,那飛燕姓趙,乃西漢成帝之後。則今畫圖中,畫著一個武士,手托金盤,盤中有一女子,舉袖而舞,那個便是趙飛燕。生得腰肢細軟,行步輕盈,若人手執花枝顫顫然,成帝寵幸無比。誰知飛燕私與燕赤鳳相通,匿於複壁之中。成帝入宮,聞壁衣內有人咳嗽聲,搜得赤鳳殺之。欲廢趙後,賴其妹合德力救而止,送終身不入正宮。今日李白以飛燕比娘娘,此乃謗毀之語,娘娘何不熟思?”原來,貴妃那時以胡人安祿山為養子,出入宮禁,與之私通,滿宮皆知,隻瞞得玄宗一人。高力士說飛燕一事,正刺其心。貴妃於是心下懷恨,每於天子前說李白輕狂使酒,無人臣之禮。天子見貴妃不樂李白,遂不召他內宴,亦不留宿殿中。
李白情知被高力士中傷,天子存疏遠之意,屢次告辭求去,天子不允。乃益縱酒自廢,與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友,時人呼為"飲中八仙”。
卻說玄宗天子,心下實是愛重李白,隻為宮中不甚相得,所以疏了些兒。見李白屢次乞歸,無心戀闕,乃向李白道:
“卿雅誌高蹈,許卿暫還,不日再來相召。但卿有大功於朕,豈可白手還山?卿有所需,朕當一一給與。”李白奏道:
“臣一無所需,但得杖頭有錢,日沾一醉足矣。”天子乃賜金牌一麵,牌上禦書:
“賴賜李白為天下無憂學士,逍遙落托秀才。
逢坊吃酒,遇庫支錢。府給千貫,縣給五百貫。文武官員軍民人等,有失敬者,以違詔論。”又賜黃金千兩,錦袍玉帶,金鞍龍馬,從者二十人。白叩頭謝恩,天子又賜金花二朵,禦酒三杯,於駕前上馬出朝。百官俱給假,攜酒送行,自長安街直接到十裏長亭,樽罍不絕。隻有楊太師、高太尉二人懷恨不送。
內中惟賀內翰等酒友七人,直送至百裏之外,流連三日而別。
李白集中有《還山別金門知己詩》,略雲:
恭承丹鳳詔,欻起煙蘿中。
一朝去金馬,飄落成飛蓬。
閑來東武吟,曲盡情未終。
書此謝知己,扁舟尋釣翁。
李白錦衣紗帽,上馬登程,一路隻稱錦衣公子。果然逢坊飲酒,遇庫支錢。不一日,回至錦州,與許氏夫人相見。官府聞李學士回家,都來拜賀,無日不醉。日往月來,不覺半載。一日,白對許氏說,要出外遊玩山水,打扮做秀才模樣,身邊戴了禦賜金牌,帶一個小仆,騎一健驢,任意而行。府縣酒資,照牌供給。
忽一日,行到華陰界上,聽得人言華陽縣知縣貪財害民。
李白生計,要去治地。來到縣前,令小仆退去,獨自倒騎著驢子,於縣門首連打三回。那知縣在廳上取問公事,觀見了,連聲:
“可惡、可惡!怎敢調戲父母官!”速令公吏人等,拿至廳前取問。李白微微詐醉,連問不答。知縣令獄卒押入牢中,待他酒醒,著他好生供狀,來日決斷。獄卒將李白領入牢中,見了獄官,掀髯長笑。獄官道:
“想此人是風顛的?”李白道:
“也不風,也不顛。”獄官道:
“既不風顛,好生供狀。你是何人?為何此騎驢搪突縣主?”李白道:
“要我供狀,取紙筆來。”獄卒將紙筆置於案上,李白扯獄官在一邊,說道:
“讓開一步待我寫。”獄官笑道:
“且看這瘋漢寫出甚麼來。”李白寫道:
供狀錦州人,姓李單名白。弱冠廣文章,揮毫神鬼泣。
長安列八仙,竹溪稱六逸,曾草嚇蠻書,聲名播絕域。玉輦每趨陪,金鑾為寢室。啜羹禦手調,流涎禦袍拭。高太尉脫靴,楊太師磨墨。天子殿前尚容乘馬行,華陰縣裏不許我騎驢入?請驗金牌,便知來曆。
寫畢,遞與獄官看了,獄官唬得魂驚魄散,低頭下拜,道:
“學士老爺,可憐小人蒙官發遣,身不由己,萬望海涵赦罪!”李白道:
“不幹你事,隻要你對知縣說,我奉金牌聖旨而來,所得何罪,拘我在此?”獄官拜謝了,即忙將供狀呈與知縣,並述有金牌聖旨。知縣此時如小兒初聞霹靂,無孔可鑽,隻得同獄官到牢中,參見李學士,叩頭哀告道:
“小官有眼不識泰山,一時冒犯,乞賜憐憫!”在職諸官聞知此事,都來拜求,請學士到廳上正麵坐下,眾官庭參已畢。李白取出金牌,與眾官看,牌上寫道:
“學士所到,文武官員軍民人等,有不敬者,以違詔論。”汝等當得何罪?”眾官看罷聖旨,一齊低頭禮拜:
“我等都該萬死。”李白見眾官苦苦哀求,笑道:
“你等受國家爵祿,如何又去貪財害民?如若改過前非,方免汝罪。”眾官聽說,人人拱手,個個遵依,不敢再犯。就在廳上大排筵宴,管待學士飲酒三日方散。自是知縣洗心滌慮,遂為良牧。此事聞於他郡,都猜道朝廷差李學士出外,私行觀風考政,無不化貪為廉、化殘為善。
李白遍曆趙、魏、燕、晉、齊、梁、吳、楚,無不流連山水,極詩酒之趣。後因安祿山反叛,明皇車駕幸蜀,誅國忠於軍中,縊貴妃於佛寺。白避亂隱於廬山。永王璘時為東南節度使,陰有乘機自立之誌。聞白大才,強逼下山,欲授偽職。李白不從,拘留於幕府。未幾,肅宗即位於靈武,拜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克複兩京。有人告永王璘謀叛,肅宗即遣子儀移兵討之。永王兵敗,李白方得脫身,逃至潯陽江口,被守江把總擒拿,把做叛黨,解到郭元帥軍前。子儀見是李學士,即喝退軍士,親解其縛,置於上位,納頭便拜,道:
“昔日長安東市,若非恩人相救,焉有今日!”即命治酒壓驚,連夜修本,奏上天子,為李白辨冤,且追敘其嚇蠻書之功,薦其才可以大用,此乃施恩而得報也。正是:
兩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時楊國忠已死,高力士亦遠貶他方,玄宗皇帝自蜀迎歸為太上皇,亦對肅宗稱李白奇才。肅宗乃徵白為左拾遺。白歎宦海沉迷,不得逍遙自在,辭而不受。別了郭子儀,遂泛舟遊洞庭嶽陽,再過金陵,泊舟於采石江邊。是夜月明如晝。李白在江頭暢飲,忽聞天際樂聲嘹亮,漸近舟次。舟人都不聞,隻有李白聽得。忽然江中風浪大作,有鯨魚數丈,奮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節,到李白麵前,口稱:
“上帝奉迎星主還位。”舟人都驚倒,須臾蘇醒。隻見李學士坐於鯨背,音樂前導,騰空而去。明日,將此事告於當塗縣令李陽冰,陽冰具表奏聞。天子敕建李謫仙祠於采石山上,春秋二祭。
到宋太平興國年間,有書生於月夜渡采石江,見錦帆西來。
船頭上有白牌一麵,寫“詩伯”二字。書生遂朗吟二句道:
“誰人江上稱詩伯?錦繡文章借一觀!”舟中有人和雲:
“夜靜不堪題絕句,恐驚星鬥落江寒。”書生大驚,正欲傍舟相訪,那船泊於采石之下。舟中人紫衣紗帽,飄然若仙,徑投李謫仙祠中。書生隨後求之祠中,並無人跡。方知和詩者即李白也。
至今人稱“酒仙”、“詩伯”,皆推李白為第一。雲:
嚇蠻書草見天才,天子調羹親賜來。
一自騎鯨天上去,江流采石有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