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趣的方圓之術1(1 / 3)

*先禮後兵的幽默

我們知道,幽默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令我們發笑,就是因為它能夠打破常規,別出心裁。先禮後兵幽默術就是幽默中的一方首先對另一方的某種觀點予以承認,使後者放棄戒心,然後又出其不意,令對方猝不及防,從而在笑聲中達到預定目標的幽默技巧。

先禮後兵幽默術的特點就在於“禮”與“兵”二者之間的強烈對比,“禮”是虛晃一招,巧打掩護,“兵”才是實實在在的用意之處。“先禮”的目的還是為了完成當事人的某種意圖,而不是一種原則上的退讓或妥協,充其量是給對方心理上的種安慰罷了。

新兵入伍必須先到軍營理發室理發。

小夥子茨爾坐到理發椅上,懷著惜別的心情望著鏡子裏映出來的那一頭心愛的頭發。他萬萬沒想到,理發師用非常和藹的口氣問他:“小夥子,你想保留兩耳邊的長鬢嗎?”

小夥子受寵若驚。他連聲問道:“可不可以呢?”

“當然可以。”理發師微微一笑,接著操剪“嚓嚓”兩下利索地把他的長鬢剪下,順手放進一個信封裏,說:“請保留好,做個紀念吧!”

理發師在這裏就是采用了先禮後兵的辦法來達到他的目的的。對於這位小夥子來說,要在“嚓嚓”之間便與心愛的頭發“一刀兩斷”,無疑是件遺憾的事情。理發師看出了小夥子內心的猶豫不決,卻采取了一種迂回委婉的方式去處理這一問題。他並沒有用硬梆梆的軍隊紀律去對小夥子曉之以理,因為這種常規做法很容易引起對方抵觸情緒;相反,他抓住小夥子的內心活動,投其所好,先給對方一個意外的驚喜!小夥子自然是饒有興趣,不快全無了。正當他中了理發師的圈套,想更聽下文如何時,剪起發落,理發師的目的順利達到,小夥子一時傻了眼,哭笑不得!

無需否認,先禮後兵隻是一個圈套,它的目的隻是在於“套”住對方,讓他束手就擒,但這又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圈套,首先是它的目的正當,並不以簡單的捉弄他人為樂事,所以詭詐而不卑劣,巧妙而不庸俗。其次,它不是純粹為目的而目的,與此同時產生的是笑聲洋溢,對方並不會因為他(她)被“欺騙”而大呼上當甚至怒氣衝冠,這就是它為什麼是幽默而非一般意義上那種惡作劇的原因。

一位太太帶著一條狗乘公共汽車,她對售票員說:

“要是我給我的狗也買張車票,能給它個座位嗎?”這位太太問道。

“當然可以,要是它也像其他旅客那樣,不把腳放上去的話。”售票員回答說。

按理說,這位無理的太太提出的要求是荒唐可笑的,這顯然是一種傲慢放肆的表現。但售票員卻沒有對此給以針鋒相對的批評,而是以“禮”相待,等對方滿心歡喜,自以為企圖得逞時擊其不備,讓她自知理虧,卻又無理可辯。售票員也是采用了先禮後兵的幽默技巧來反駁對方的,機智精巧,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幽默才華。

先禮後兵幽默術的運用往往要配合其他各種幽默技巧,這樣就能突出幽默的特色來,如理發師另外還采用了偷換概念法,售票員還采用了以物喻人等重要的幽默技巧,我們在這裏不再贅述了。

*以假亂真的幽默

以假亂真幽默術就是:在麵臨別人提出的某種不合理或不正當的要求時,礙於情麵不能直接拒絕,於是先將它接受下來,然後暗移真義,找一個“替代物”回報對方的要求,讓其無可奈何的幽默技巧。

以假亂真幽默術實質上使用的是一種巧換含義的方法。一定要做到巧換中的不露聲色,天衣無縫,讓對方開始以為你已完全認可了他(她)的建議或要求、滿心歡喜,自慶私心得逞,最後真相大白,才明白自己的小算盤原來是空打一場,卻又莫可奈何!

一個遊客對女向導說:“你帶我遊覽維也納的風景,對我幫助不少。我想送點禮物給你。你最喜歡什麼?”

女向導非常貪婪,但又不便明言,所以隻吞吞吐吐地說:“我喜歡打扮。嗯……給我一些耳朵、手指或者脖子上用得上的東西吧!”

第二天,遊客送來了了禮物——寶石戒指?金手鐲?金項鏈?

不,是切下的一片肥皂。

女向導既想貪欲得到滿足,又不想表現得那麼露骨,於是挖空心思向遊客旁敲側擊地加以暗示。能用於打扮,又有用於耳朵,手指或者脖子上的東西是什麼呢?遊客聽在耳裏,明在心裏,他明明知道女向導是在向他索要耳環、戒指、項鏈之類的物什。按照常理看來,這下旅客一定是騎虎難下、任人宰割了,但遊客並沒有順著女向導所豎的竿子往上爬。

遊客也沒有當麵揭穿對方的把戲,那樣一定會被對方說成是自食其言,不守承諾。既要信守諾言,又要虎口脫險,遊客用了一箭雙雕的釜底抽薪幽默術。遊客的思維過程是這樣的:對方索取的東西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用於打扮,二是用在耳朵、手指、脖子上。肥皂是用於打扮的,並且可以在耳朵、手指、脖子上塗抹,滿足對方的要求。結論是:對方要的是肥皂。

就這樣,遊客既避免了自己經濟上的損失,又懲罰了對方的貪欲,讓她有口難辯,可謂一舉數得。

一個老姑娘走進婚姻介紹所,對介紹人說:“我過孤獨的單身生活已經厭倦了!想找一個有教養而又令人愉快的丈夫。要能說會道很有風趣。擅長體育運動,並且還是個消息靈通人士。但我特別強調一點,而且……當然,當我不要他說話時,他就應立刻住口。”

“噢!那很好辦,小姐!”介紹人回答說:“你買架電視機就是了!”老姑娘顯然是將未來的丈夫理想化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種要求顯然是不現實的。介紹人看到這種不合理的要求,明白了老姑娘美夢難圓的原因,但不是不顧對方顏麵地予以指出,而是巧稱真義,以假亂真,從而給姑娘以啟迪,給大家以歡笑。介紹人在這點上做得是很成功的。

以假亂真幽默術要注意抓住“假”與“真”二者之間的相似性,巧做文章。表麵上是全部接受對方的要求或條件,並積極“配合”,實質上則是移花接木,魚目混珠。虛虛實實之間,既給人以教益,又令幽默頓生!

*無獨有偶的幽默

當你碰到一個自稱其力大無窮,可以用左手製服一頭公牛,而右手還捧著一本《幽默故事》看得津津有味的人時,切不可輕易相信他。不用說,他是一位天才的吹牛家,你大可不必為他大傷肝火。

對付類似這類吹牛家的辦法有很多種,我在這裏要給大家推薦無獨有偶幽默術。怎麼樣來概括它呢?無獨有偶幽默術對於他人顯而易見的謬誤性詰難不作正麵揭露,而是仿效對方的謬論再造出一個結論,用以和對方觀點相並列,然後推出錯誤結論的幽默技巧。

無獨有偶幽默術的基本思想類似於數學上的反證法,即首先假設某一結論成立,將它作為一個前提去推出其他命題,如果所推出的命題是荒謬的,這樣就證明了假設是不成立的。

用在幽默中的無獨有偶技巧卻遠遠比用在數學中更富於生動性。

一個人有一天碰到一位天生好吹牛的人,於是展開一場對話。

吹牛者:“40年前,我爸爸從這口井邊經過,不慎把手表掉到井裏。昨天,我找到了那塊表,40年過去了,誰也未曾料到它仍然走得分秒不差!”

某人:“啊!真巧,我爸爸也曾從井邊走過,不慎他自己掉到井裏去了,40年後我們又見到了他。”吹牛者:“這可太玄了!你爸爸呆在井裏那麼多年幹什麼呀?”某人:“他在給你爸爸的手表上發條呀!”三歲孩子也不會相信這個吹牛人的大話,可問題在於怎麼樣去揭穿吹牛人的荒唐可笑之處。在這種時候,假如有人來正經的,從手表的運行原理等方麵入手對他加以反駁,反而會被人笑做書呆子。

事實上,歪人還是用歪理治,這位聽話人的做法是明智的。他沒有對吹牛人的話加以正麵批駁,相反,他是照葫蘆畫瓢,如法炮製了一個故事:你爸爸的表掉在井裏走了40年,我爸爸一個大活人甚至在井裏呆了40年呢!

吹牛者顯然有些失望,他不明白對方到底把寶押在哪兒,於是提出疑問:“這可太玄了!你爸爸呆在井裏那麼多年幹什麼呢?”

聽話人見對方已上了鉤,於是一語道破,讓對方的謊話不攻自破了!

在這裏,吹牛人的自吹自擂是“獨”,聽話人的如法炮製與之相合成了“偶”,兩者結合推導,謬論自見,趣意頓生。

我們再看一則無獨有偶的例子。

一天,一位旅行者誇口說:“我曾看見過一棵大白菜,一百個人站在它的葉子下麵,即使下大雨,一滴雨也淋不著。”

一位聽故事的人說:“昨天我從一個地方經過,看見四百個人在造一口鍋,兩百人在鍋內忙,兩百個人在鍋外忙。”

旅行者忙問他造這麼大的鍋幹什麼用。

他笑著說:“嗨,煮你那棵大白菜呀!”

這位聽故事的人也是用了無獨有偶的幽默技巧來達到他駁斥對方謬論的目的。

應當指出,無獨有偶幽默術的使用範圍比較小,尤其是習慣於用以對付那些以聳人聽聞為能事的人。某些情況下,這的確不失為一種化玄虛為幽默的妙法,大家不妨一試!

*釜底抽薪的幽默

人們常說:“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思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善於抓住重點,從關鍵處入手,隻有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標本兼治。

釜底抽薪幽默術是指這樣一種幽默技巧:首先就某一問題提出一種假設,取得對方的承認,然後將這一假設中的某個部分抽掉,從而達到證明自己某種要求合理性的目的。

這種幽默技巧同一般意義上的偷換概念有所不同,它的高明之處不在於某個具體概念的暗移其義,而在於推理過程中對某一條件的巧妙“抽”去。“釜底抽薪”的重點和難點就在於一個“抽”字上,如果“抽”得巧妙,“抽”得準確,則可以立刻窮人以理,駁人以趣,相反,則會興味全無,缺乏幽默感。

一位紳土來到某遊覽地的一家旅店,要求給他開個房間。

“請問,你辦預訂了嗎?”辦事員問。

“預定?沒有。”紳土回答說:“我每年這個時候都到這兒來,已經10年了。我從來不用預訂房間。”

“對不起,”辦事員說,“今天確實是全滿了。如果你沒有預訂的話,我們沒法給你安排房間。”

“聽著!”紳士說,“假如有人告訴你,說今天晚上總統要來這兒,我敢打賭,你一定會痛痛快快地拿出一個房間來。”

“那當然了,因為他是……”辦事員解釋。

紳士打斷他說:“好了,我告訴你:今晚總統不來了,你把房間給我好了。”

這位聰明而富有幽默才華的紳士是利用了“釜底抽薪”術將對方引入圈套的。首先,他作了一個假設,即“如果總統今晚要來,辦事員一定會設法為他安排房間”;第二步,他使得對方也將這個假設加以接受。至於對方為這一假設的成立準備作出的附帶說明,紳士是置之不管的;第三步,釜底抽薪,即在以上的假設中抽取了“總統今晚要來”這一部分,而將自己“替補”進去,這樣就達到窮人以辭的目的了。

應當看出,紳士的辦法也不是一般性的邏輯演繹,要是那樣的話,整個論理一定會顯得喋喋不休而且令人生厭。所以“抽”的環節在以上技巧的運用中是個關鍵,不容我們忽視。釜底抽薪術還可用於第二種情況下,即建立雙方都認可的假設,然後巧妙抽掉這一假設的屬性,而以另外一問題代替它,從而讓對方陷入有口難辯之境。如果第一種情況可以稱其為條件的抽換的話,則這種情況可以稱作為性質的抽換。

兩人在吃飯,隻有一碟菜,兩條魚,一大一小。一位先生先把大的那條魚夾了,另外一個勃然大怒。

“多沒規矩!”這人叫道。

“什麼事兒啊?”他的朋友覺得奇怪地問。

“你怎麼能吃那條大魚呢?”

“假如你是我又怎麼做呢?”

“我當然夾那條小的。”

“那好哇,你抱怨什麼呢?那條小魚我給你留在那兒呢!”

在這裏,朋友也是用假設的方式達成了一種與對方觀點的“一致”,然後抽換了原討論問題的性質,而將它代之以別種屬性。首先,飯桌上所講究的謙讓,這是一個道德修養的問題,能否做到這點直接反映一個人的為人處世的素質。朋友抽取了這一行為本身的道德性特征,而將一般意義上的人們的好惡取舍的意義加以替代。結果,形式上都是一種“意願”的表達就前後代表了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主人明知對方是在詭辯,卻抓不著把柄,隻好讓了大魚幹瞪眼,哭笑不得!

總之,釜底抽薪幽默術就是一種將自己與對方共同接受的觀點進行某種成分上或性質上的抽換代替,從而做到自圓其說,窮竭對方的幽默技巧。幽默的力量離不開語言,但光有語言還不夠,一則深刻、含蓄的幽默往往是語言和邏輯推理共同組合的產物。釜底抽薪術是這種組合的典型技巧。

*曲徑通幽的風趣幽默

曲徑通幽幽默術就是以“有話巧說”“有話曲說”見長的一種幽默技巧。

曲徑通幽幽默術的第一個特點在於說話方式要委婉巧妙,讓人覺察不到說話者的真實意圖,這就是“曲徑”。所謂“通幽”就是指說話者盡管是采用了與平常所不同的說話方式,但其目的還是在於為自己的做法找根據、造理由。一句話,曲徑通幽與開門見山兩種說話方式的差別隻在形式上,而不在本質目的上。

俗話說得好:“理兒不歪,笑話不來”,這就是說幽默之所以能夠引人人勝,叫人看了覺得好笑,是由於它扭曲了生活中的常理,出乎人們的思維習慣。類似的道理也適用於對問題的論述方式上,那就是說,如果能夠在說明某一事物或問題時打破陳規,而采取一種新穎的方式達到同樣的目的,也是可以造成幽默效果的。

我們看一則外國小幽默中巧妙利用曲徑通幽幽默術達到真正目的的具體做法。

病人臨終前曾向吝嗇鬼借了30迪爾汗。病人剛咽氣,吝嗇鬼便趕來吊唁。

他安慰死者的兒子說:

“孩子,不必過於悲傷,無論是卑微者還是至高無上的偉大人物,誰也免不了要走這一遭……拿破侖到哪兒去了?希特勒到哪兒去了?亞曆山大大帝到哪兒去了?你爸爸生前借我的30迪爾汗又到哪兒去了?”

吝嗇鬼財迷心竅,惟恐人去財空,所以迫不及待地想提示死者的兒子記著給他還錢。但他知道正麵提出一則讓對方反感,再則容易暴露出自己的小氣。於是他巧妙借用為死者吊唁這件事情來大做文章。

他首先假惺惺地對死者的兒子進行勸慰,似乎是告訴對方“人都有一死,所以你不必過於難過”。緊接著他連續舉了幾個大人物作為例子,用設問的方式來論證他的觀點:他們都是到哪兒去了呢?他們都一無例外地死去了。

如果說死者的孩子聽到這裏便開始對這位吝嗇鬼的話充滿惑激之情的話,那麼顯然他沒有意識到這隻是吝嗇鬼巧設的一條“曲徑”!

吝嗇鬼的“曲徑”一旦設置成功,便一語驚人,落到了自己的真實意圖上:“你爸爸生前借我的錢又到哪兒去了?”“通幽”的目的到此就達到了!

當然,吝嗇鬼還用了偷換概念的辦法來實現兩個不同問題的關聯,這裏我們不再分析了。曲徑通幽幽默術並不是隻適用於幫助人們完成某種惡作劇這一方麵,我們更可以利用這種幽默技巧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小矛盾,小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