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的巢
兩江美文
作者:程彧
在兩江新區的龍興工業園,奇怪的是直升機公司平展敞亮的廣場上,空曠得看不到一棵樹。這樣的景致在以森林城市為傲的重慶是絕少出現的。可是這裏確實不需要樹。
長風獵獵,呼啦作響,廣場中心的草坪上,青草顧自沉靜,悠閑招搖。青草培植時間不長,雖然都在努力發育和生長,仍然在夏天的光亮裏顯不出特別的綠。巨大方形水泥塊鋪成的停機坪和草坪對麵的固定翼飛機跑道,陽光充足飽滿,晃得人睜不開眼睛,隻好把目光越過廠房投向更遠。
這個時候,就看到了遠處風格獨異的幾棟高樓,從綠色豐盈的山巒背後伸進藍色天空。
放眼四顧,丘壑波瀾的遠近各處,正高速擴散著的房屋,大多灰暗色調,甚至都說不清楚到底怎樣的色彩。隻有這幾棟明顯深棕色的高樓,與土地的顏色最為接近,很容易就區分出來。那就是兩江新區公租房的顏色。
從停機坪連接著的大道驅車過去,十幾分鍾時間,繞過那座山,眼前豁然開朗:剛才看到那幾棟有些孤寂的高樓,隻不過是樓群的冰山一角。隱在高樓之下鱗次櫛比展現的,完全就是一個可容納數萬人生活、功能齊全的現代小鎮。
小鎮特色鮮明。匆忙一遊,就可以把全鎮大致分出上下兩個部分,一條正在繁華起來的商業街道從中間橫著自然分隔。上麵是專門為工業園區工人居家樂業修建的公租房,下邊是為園區征地時安置農轉非人員專門修建的拆遷還房。居民來源雖然不同,但是房子的外表和功能卻是完全一致的。
以前沒有去過公租房,我的想象就是學校那樣的集體宿舍吧。小鎮這片公租房,從外麵看去,跟城市裏那些小區沒有多少差別,戶內功能齊全,戶外綠樹青草,流水亭台,樓棟疏密錯落,路在其中,猶如公園漫步,人行其間,更有家的感覺。
下麵半個小鎮卻是不得不費墨書寫的。半個鎮隻圍繞了一個命名“和合家園”的農轉非還房小區建成。小區裏的住戶,大都來自方圓數十平方公裏的農民,龍興工業園區建設征地後,按照農民原有住房給予補償,新建成的樓房,卻是按家庭人口以低於成本差不多一半的價格還購小區房屋,一些幾代同堂的家庭,購一套大麵積房屋自住,按政策多購的房屋又以高於購價近兩倍轉手出去,白白享受了一套嶄新寬敞的住房。
從“和合家園”大門看進去,樓房的密度很低,樓與樓之間的綠化地,甚至再造一棟樓也不會嫌擠。小區內塑膠地麵的籃球場偏於一隅,健身器材掩映在蓊鬱林木之中,休憩的木凳成排安放在桂花樹下。小區道路寬敞,雙車道的路中間甚至還畫了分隔線。人行走廊在草坪上峰回路轉,涼亭裏散坐了幾個慵懶婦人,隻是裝束上還能看出原來身份的痕跡。
“和合家園”的取名,應當是有深意的吧。或許是期望旁邊小區住著的另一群居民能夠帶動這些農轉非人員,快速提高素質,增強技能,相互融洽,和美相處。按照兩江新區的定位,龍興工業園重點發展汽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產品等核心產業,員工的來源和素質自不必多費口舌了。“和合家園”的新居民,卻是出了不少的趣事,有七八十歲的老太婆不懂按鈕,在電梯裏上上下下到不了家的;有電氣開關跳閘誤認為停電不知所措的;有不會使用液化氣的;有小區大門進不來出不去的……社區為此專門對這些新居民進行了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技能的培訓。現在居住在小區裏的人,完全適應了新的生活方式,在新的工作中開始了新的人生。
與“和合家園”相配套的,出小區門就是中百超市,附近有幼兒園,小學校,醫院,社區服務中心,公共汽車站等。從小區裏笑著出來的女子開心地說,好喜歡這裏的生活,空氣好,什麼都方便,比城裏還舒服。
在兩江新區的所有產業園,都很容易找出公租房來。站在水土高新園山頂的平台,目光從星羅棋布的數十個世界知名企業建築上掃過,遠處竹溪河對岸就是規模不小的生活區,公租房林立,被茂盛的樹木包裹著,那就是園區員工的家。
新區的魅力,從這些周到的細節服務,可見一斑。在新區工作生活,有家有業,不再是遊子,而是回家。
兩江用心築良巢,自當引來金鳳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