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守住誠信,才能做成大事(1)(1 / 3)

世界需要真誠,人類渴望真誠。渴望真誠,就是渴望信任、理解、尊重,就是不再有虛偽、欺騙、冷淡。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需要和希望遇到值得信賴的人,而這就需要自己能成為一個可以信賴的人,這就需要真誠。

靈魂的返樸歸真是人類曆經煉獄的過程。真誠難以失而複得,因而珍惜真誠是對人類精神的捍衛,而學會懺悔是使心靈走向崇高的修煉。

當今社會,真誠往往被人們忽略。但是,她能感化人間的鐵石心腸、冷酷麵孔,教浪子回頭,卻永不會令人憤怒;她能助你獲取無盡的友愛,找到美滿的愛情。

真誠地對待每個人

做人做事最要緊一個“誠”字,古人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正是至理名言。

比如交朋友,如果你不是誠心相待,再老實巴交的人被你騙過一次,第二次還上你的當,第三次也會識破你,這時你的損失將不僅是失去一個朋友,你將失去大部分人對你的信任。例如做生意,你不老實,以次充好,暫時你取得一點利益,你損失的將是你的信譽,那是用多少金錢、花多少時間也買不回來的東西。做學問的人最忌諱嘩眾取寵、華而不實,隻有老老實實地收集原始材料,腳踏實地地進行分類研究,才能拿出對社會有用的科學成果。

誠心待人,人將以十倍甚至百倍的真誠來待你。古往今來的種種例子,無不驗證這道理。

當年秦孝公唯才是舉,重用商鞅變法,秦國從此強大;劉邦要不是求賢若渴,怎換來蕭何、張良、韓信為他打下漢家天下?劉備三顧茅廬,換來的是諸葛亮為他運籌帷幄、攻城掠地、謀劃天下的忠心。

一、虛偽,真誠的大敵

在中國文化中,“誠”是儒家的重要信條,《大學》、《中庸》上講的“至誠”、“正心誠意”等,影響著中國曆史上多少代文人誌士,尤其是被曾國藩認為是頂頂重要的人生守則。他不但按誠信的要求來身體力行,還經常用“誠”來訓誡弟子李鴻章等人。

曾國藩說:與人打交道,“依我看來,還是用一個‘誠’字,誠能動物,虛強造作,不如老老實實,推誠相見”。(見《庚子西狩叢談》)

真誠的大敵是虛偽,虛偽是人類最惡劣的品質,它的後果往往是以害人開始,以害己而告終。趙高盡自己虛偽之能事,欺上瞞下,指鹿為馬,一時權傾天下,到頭來身敗名裂,遺臭萬年。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他們要是能開誠布公,真誠相待,互相之間不搞陰謀詭計,太平天國何至於敗得那麼慘重。你看當今世界,有多少大集團大公司,當初創業時,合作者同心合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到這個時候,股東之間猜疑者有之,攻擊者有之,互相拆台者有之,一個好端端的公司,由於人與人間的不信任,被搞得分崩離析以至於以破產而告終。可見真誠則成,虛偽則敗,成敗僅在一字之間,那即是“誠”。

二、真誠是生活的通行證

真誠不是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誘人的光澤。有許多憑智慧千方百計也得不到的東西,憑真誠,卻輕而易舉就得到了。

以真誠待人,並不是為了要別人也以真誠回報。如果動機是以自己的真誠換回別人的真誠,這本身已不夠真誠。真誠也是一種高尚品德,它不該含有任何雜質。

真誠,有時也許會使你的利益受到損害,即便如此,你的心靈深處會是寧靜;虛偽,有時會使你占到便宜,即便如此,你的心靈深處會是不安的。

真誠不一定要告訴別人。如果別人理解你那份真誠,你不說別人也知道;如果別人不理解你的那份真誠,表白往往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有時,我們受到了別人的欺騙,這是生活在告訴我們:什麼是不真誠;而並不是告訴我們:應該放棄真誠。

首先是不去騙人,其次是不受人欺騙,把握這兩點,我們大致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永恒的真誠,換回的隻會是短暫的虛偽;永恒的虛偽,換回的隻會是短暫的真誠。

成為一個真誠的人,你會感到身心都很輕鬆;而一個虛偽者,他常常會感到精神的疲憊。輕鬆下去,你會不斷地為一種愉悅的氛圍所包裹;疲憊下去,你將被不斷襲來的沮喪情緒所籠罩。

真誠是人生的通行證。有時候你可能會遇到挫折,但憑著這張通行證,你最終會走向人生的彼岸,因為誤解隻是暫時的,你的人格的力量最終會征服眾人。音樂大師梅日紐有一個真正的知音,它不是政府要員,也不是大資本家,而是日本街頭一個撿破爛的小孩兒。隻因為這個被上流社會遺棄的小孩兒對梅日紐的音樂現出了真情。

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這個小孩兒隻為了聽一場自己喜愛的音樂,不惜花掉用以維持生活的錢,而且,沒有為了維持生活將梅日紐贈送的樂器賣掉。可見,他對梅日紐是何等真誠。

在現代社會,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一部分人漸漸喪失了待人真誠的理性,他們精神的底板上刻著“欺騙”、“占有”或者根本就是空白。

他們當中有的欺騙親人,出賣朋友,損人利己,使人與人之間豎起了一堵牆。這堵牆使得人聽什麼都是謊言,看什麼都是虛假,家家戶戶的防盜門越來越堅固,越來越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