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守住誠信,才能做成大事(4)(1 / 3)

這裏,不能不提到另一個人——梁實秋。他用斷斷續續30餘年的時間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工作。開始,梁實秋共物色了5個人擔任翻譯,他和聞一多、徐誌摩、陳西瀅、葉公超,計劃5至10年完成。後來,另外4人臨陣退出,梁實秋便一個人把任務承擔下來。人生的遭遇卻是任何人都難以預料的,他在抗戰爆發前完成8部莎翁劇作的翻譯工作。“七?七事變”後,為了躲避日寇的通緝,他不得不逃離北京。抗戰8年間,他幾乎中斷了莎翁劇作的翻譯。抗戰勝利後梁實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課餘之暇,他又將荒廢多年的莎翁劇作翻譯工作重新開始。1967年,由梁實秋獨立翻譯的莎士比亞37種譯本全部出齊。梁實秋回憶說:“我翻譯莎氏,沒有什麼報酬可言,窮年累月,兀兀不休,其間也很少得到鼓勵……”是啊,執著者往往淡泊名利,單純得隻剩下自己想達到的目標。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年輕人到一家電器廠去謀職,這家工廠的人事主管看著麵前的小夥子衣著肮髒,身材瘦小,覺得不理想,信口說:“我們現在暫時不缺人,你一個月以後再來看看吧。”這隻是一個推辭,沒想到一個月以後,這個小夥子真的來了。那位負責人又推說:“過幾天再說吧。”隔了幾天,他又來了。如此反複了多次,主管隻好直接說出自己的態度:“你這樣髒兮兮的是進不了我們的工廠的。”於是小夥子立即回去借錢買了一身整齊的衣服穿上再次去麵試。負責人看他如此實在,隻好說:“關於電器方麵的知識你知道得太少了,我們不能要你。”不料兩個月後,他再次出現在人事主管麵前:“我已經學會了不少有關電器方麵的知識,您看我哪方麵還有差距,我一項項來彌補。”這位人事主管緊盯著態度誠懇的小夥子看了半天才說:“我幹這一行幾十年了,還是第一次遇到像你這樣來找工作的,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和韌性。”於是,他得到了這份工作,並通過不斷努力成為電器行業非凡人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後來鬆下公司的總裁鬆下幸之助。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擁有一種可貴的精神——執著。

真正能夠走向成功的執著者隻占很少的一部分人,更多的執著者可能並沒取得驕人的業績。可是,我覺得他們同樣偉大,在他們的身上同樣閃耀著一種魅力,這就是執著的魅力。他們可能要放棄很多,比如節假日的休息,不能參與世俗的所謂快樂的活動,不能陪妻子和兒女散步、遊玩……他們得忍受失敗的折磨,得麵對挫折帶來的煩惱,甚至得正視別人投來的異樣的目光和風言冷語。人生旅途上本該看到的美麗風光,他們錯過了;生命中本該享受到的歡娛,他們放棄了。這是執著者必須付出的代價。

執著對於執著者來說,是一種生活姿態,一種珍愛生命的姿態,一種與世俗對抗的姿態,一種對生命每一瞬間注入激情的姿態。“執著”二字說易行難,因為幾乎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惰性的因子,都有一種與執著相反方向的力的牽製,有財富、地位、名望等現實利益的製約,有事與願違的打擊,使得人們容易放棄執著或者半途而廢。尤其是在一個充滿喧囂的社會,執著者如藏羚羊一般日益減少。可是,我們的時代又越來越需要執著者,無論是偉大的事業,還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甚至在日複一日的生活瑣事中。擁有了執著,平凡的小草可以葳蕤成無邊的春色,無名的小河可以彙入汪洋大海。執著者的心房總是灑滿黃金般的陽光,執著者的眼裏永遠充滿希望。

十、應當永遠執著

一隻螞蟻想往瓷磚牆上爬,可一次次都失敗了,可它依然執著地往上爬。一個人看到後感慨地說:“多偉大的螞蟻,失敗了毫不氣餒,繼續向目標前進。”另外一個人看到後也感歎地說:“多麼可憐的螞蟻,太盲目了,假如它改變一下方式,也許很快就能到達目的地。”

這原本是個哲學故事,曾有人去問智者誰是誰非,智者說兩個人都沒有錯,這隻是反映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如果自己是個執著的人,自然會對螞蟻持有讚賞的態度。盡管很多人都明白一個善於協調自己性情誌趣,一個懂得放棄和習慣於失去,一個懂得“曲線救自己”,一個遵循軌跡、隨遇而安的人,肯定很少煩惱,能夠充分享受到人生的愉悅。但他們並不接受這種人生態度,在他們看來,這事實上是一種妥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