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偶有偏離,及時調整。中小學生多數自製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壞習慣克服過程中,容易出現反複、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容易出現跟著感覺走的現象。這就要求自己要嚴格監督自己,發現偶有偏離,立即做出調整。比如,發現自己的字寫得不規整了,發現上課時自己精神溜號了,發現自己沒有執行或沒有完成學習計劃了,發現自己躺著看書、看電視了,發現自己走路或騎自行車時思考問題了……立即做出調整。培養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
第四步:進入軌道,自由飛行。按照良好學習習慣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啟動,繼而逐漸加速,在行進中不斷調整,最後進入軌道。這就像衛星一樣,一旦進入軌道,就再也不會走走停停了,就會沿著軌道不停地飛行。進入軌道以後,你就仿佛進入了自由王國,你再不必著意約束自己,而是順其自然,你是在做慣性運動。這時你還需要注意兩件事:一是要消除外部幹擾,二是要排除內部故障。外部幹擾主要是那些可能使你偏離甚至脫離軌道的引力,內部故障主要是受挫折時情緒不佳而放縱自己。對付外部幹擾有一種有效的辦法,就是改變環境,轉移注意力。當你的生活圈內有人向你施加不良引力時,你可以尋找理由暫時跳出這個圈子,消除不良引力,努力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排除內部故障的有效途徑也是轉移注意力。當你的內部發生故障時,如產生憂鬱、悔恨、憤懣、迷戀、惋惜、憂傷等情緒波動時,你可以通過做具體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
有人說,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也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些話似乎有些絕對,但良好的習慣對人生的確太重要了。習慣是一種慣量,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人,要比那種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人以及養成不良學習習慣的人具有較大的潛在能量。
學習重在積累
“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周恩來總理的一句名言。一個人如果不想枉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學習,永遠不晚。學習,就是科學。“在科學上麵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堅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頂點。”學習、學習、再學習。
一、學習是一生的“長期投資”
穆斯林的《古蘭經》中穆聖這樣說:“你們應當學習知識,從搖籃到墳墓。”又說:“你們應當尋求知識,即使遠在中國。”這段聖訓,說的是終身教育。20世紀80年代提倡終身教育,穆聖在13世紀以前就已提倡了。阿拉伯半島離中國千萬裏之遙,道路艱難險阻,往來靠的是艱苦跋涉。這段聖訓說明:為了學習知識,雖遠隔千山萬水,克服重重困難,都要前往。追求知識要不畏艱難險阻,要勤奮刻苦,不斷進取。
傳統社會人們所說的受教育是指接受一次性的正規學校教育,包括小學、中學和大學教育,並把博士研究生教育(包括博士後)視為個人接受教育的終結點。但隨著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經濟為特征的現代社會的到來,那種個人一生隻能接受一次性教育的傳統觀念已不再適應急劇變革的社會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主張個人一生不斷學習,多次受教育的“終身教育”觀念。
沈陽師範學院教育係主任施曉光博士認為,終身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價值取向,其主旨是教育在時間上的連續性,即把教育視為從“搖籃到墳墓”的一項事業;在空間上具有開放性,即把封閉的學校教育係統拓展為開放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多個係統的整合。終身教育驅動了各級學校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使學校教育的目的不再僅僅是為個人生活和工作做準備,而是為幫助個體建立一個不斷提高自己、超越自我的智力和非智力體係服務。教育將要塑造的也不再是“隻會學習”或“隻會工作”的人,而是“既會學習又會工作”並具有創新精神的“現代人”。它把人的視野從狹窄的學校教育約束中引發出來,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共同實施教育活動,使教育的範圍大大拓展,使整個社會成為一個“人人崇尚學習”的學習化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