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經營自己人際關係的力量(1)(1 / 3)

誰都明白處世之難,誰都渴望處世圓滿,我們常常會因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不和諧而苦惱和惆悵。對一個經營者來說,與處理企業的資金和財物相比,處理人際關係更為艱難。這是一個橫亙在經營者麵前的難以輕鬆逾越但又必須逾越的關卡。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具體的,因而個性各異,與這些獨特的人交往必須傾注滿腔的熱忱和誠意。唯有自己表現出坦蕩和真切的品性,對方才能相信自己,這是處世之道的基礎。

處理好人際關係

芸芸眾生大都讚賞“人人為我”,卻往往缺乏“我為人人”的內驅力,不能正確理解人際關係的雙向性原則,往往隻想得到別人的關心,卻較少去考慮關心別人,渴望索求大於給予。

而這樣是不能建立很好的人際關係的,因為人際關係永遠是雙向的。

一、透視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社會關係範疇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嚴格地講,人際關係不同一般的血緣親屬關係,而是人與人之間以思想上的共識和感情上的共鳴為基礎,在社會勞動及生活中通過不同方式或渠道、經過一定時間、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合作行為。人際關係的特征,是人與人之間思想、感情、立場、觀點、方法和行為方式的一致性。

人際關係賴以成立的主要因素(條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健全而正常的人。人際關係的建立,是以人與人的交往為載體的。因此,其首要條件必須是思維正常,身體健康,並有一定交往能力的人。這裏所指人的概念,應當是自然人與社會現代人的綜合。

第二,交往(聯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建立和發展人際關係的橋梁。沒有交往,人與人之間也隻能是“悠悠陌路人”,也就談不上人際關係。

第三,交往的時機。人與人的交往,必須具備一定的時機。我們講發展經濟要抓住機遇,機遇當中也包括人與人交往的時機問題。沒有適當的時機,人的交往就是一句空話。

第四,時間及交往頻率。時機為人的交往提供了條件,但初相識不一定就說明已經建立了人際關係。隻有在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經過相當時間的重複交往,彼此達到相互了解,心心相印,才能決定人際關係的成立。交往的次數越多,相處時間越長,人際關係的成功率和牢固程度也越高。

第五,思想意識及感情上的一致性。人與人之間經過一定時間的交往,彼此之間的思想意識、道德修養、行為方式等達到高度一致,即由當初相識時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時候,人際關係才能建立。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其中就包含了這方麵的哲理。

第六,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人類為了謀生存,求發展,就必須參加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勞動的目的是為了生存的需要。沒有勞動,沒有生活,就沒有人的交往,人際關係就不能存在。

以上是建立人際關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也就是說,離開了這些條件,人際關係是不能成立和維係發展的。

二、人際關係麵麵觀

人際交往即人與人的相互聯係,分為直接交往和間接交往,但兩者之間有時是相互轉化、相輔相承的。由於人們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不同,勞動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需求程序不同,所處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不同,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不同等多方麵的差異,因而其交往的層次和方式也不盡相同。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講,人際關係中的交往形式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親屬之間的交往。一方麵,無論是直係親屬還是旁係親屬,一個家族中親屬之間的交往,構成了家庭成員特殊的人際關係網絡。另一方麵,每個家庭成員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各自結成的人際關係,都會通過家庭成員或親屬之間的往來而融會於每個家庭之中。因此,親屬之間的交往,也毫無例外地滲透了社會人際關係的成分。

2.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交往。在企業或部門中,領導與被領導之間除了決策與服從的關係外,上下級之間也會在長期的合作中建立起個人間的友誼。友誼的橋梁常常使上下級之間的關係更為融洽、和諧,進而使本企業、本部門的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效率也會更高。即使因某種原因變更了領導或被領導者的崗位,解除了在原部門中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但雙方已經結成的人際關係卻已牢不可破。

3.日常工作和勞動中相互合作的交往。人們在工作和生產過程中,為了完成任務、獲得高效益,彼此之間相互照應,真誠合作,使各自的思想、行為及勞動技能得到了充分的互補、發揮、完善和提高,相應地,人際關係的群體優勢也為社會創造了效益和財富。

4.企業群體之間的業務交往。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因工作需要而進行的業務往來,也是通過企業有關人員的交往來溝通信息、實現聯合、開展業務的。在某種意義上說,在企業之間(或企業與市場)的公共關係範圍內,同時也滲透了個人之間的人際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