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忘卻是崇高之本。因為懂得忘卻的人,往往胸中裝著大局,追求遠大理想和未來,尊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信任和團結,能夠除卻私心雜念,坦蕩麵對人生。“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這種人也往往以其寬廣的胸襟,受人敬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就是個典範。他與王安石同朝為官,十分欣賞王安石的才學,曾贈詩與王安石,想結誼修好,但王安石自視清高,非常冷淡,讓歐陽修吃了閉門羹。後來歐陽修擔任了朝廷要職,卻極力推薦王安石當宰相,有人向歐陽修提起往事,歐陽修卻哈哈一笑說:“我早就不記得了。”古人尚且有這種“早就不記得了”的大家風範,難道今天的我們就不能效仿嗎?
學會忘卻是快樂之源。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善忘,是人生的一種佳境。是啊,當我們受到誤解和責備時,正是因為有了忘卻,才使我們能夠淡然處之,不念於思,得以保持一顆平常心,以較快的時間卸掉思想包袱,輕鬆麵對未來,盡情享受生活賦予的種種樂趣,讓整個身心沉浸在無慮的寧靜裏,這有多麼愜意、瀟灑、自在啊!
學會忘卻,丟掉的是傷痛,留下的恰恰是美麗。蹉跎歲月,人生如歌,我們又何必過分地留戀和計較那些過往的東西,何必把那些無謂的怨恨懊惱背在肩上,讓心靈去承受擠壓和負載,讓精神遭受折磨和打擊。學會忘卻吧,蓄足我們的心力和體力,勇敢穿越記憶的隧道,為生命去開辟一片新綠。
忘記了憂愁,也就沒有了憂愁,可以舒展緊皺的眉,擔憂的臉。平日裏所有的不公平,所有的不快樂都隨忘記而遠去,人就會變得明朗了,好像被烏雲掩蓋的天,突然湛藍了起來。
忘記了憎恨,也就遠離了憎恨。當心靈不因為憎恨而蒙蔽,當所有的一切變成過眼雲煙,人就會整個地輕鬆起來,寬恕了別人也解救了自己。
忘記了情忘記了愛,也就忘記了一切不願意記憶的東西。當為愛一個人而苦苦掙紮的時候,當為了一段感情而無奈彷徨的時候,忽然的忘卻該是多麼大的一種幸福。
沒有人能做到那麼的灑脫,沒有人能真正地忘卻!曾經愛過、傷過、痛過的日子永遠磨滅不了,時間的推移增加了記憶裏的痛苦,使得痛苦更清晰,使得心更憔悴,使得愛變恨,情變怨。
人生短短幾十年,何苦撐得那麼疲累,何不學會忘卻?一味地追求完美,而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完美的東西,太完美了反而是一種缺陷,有缺陷的東西才真正地完美。人生更是如此,沒有遺憾的人,並不見得快樂。所以追求完美,其實就是追求一種完美的心態。
當人的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會去經曆五穀輪回;當再世為人經過奈何橋的時候,會喝下一種叫孟婆湯的東西,會忘記前世的記憶,今生也就變得快樂起來。難道非要到那個時候才能真的忘卻?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裏,人一直都在苦苦尋覓著,尋找著,幸福其實就在那一回眸間,幸福其實就在那忘卻裏。
有一種感情叫愛,有一種感情叫憎恨,有一種感情叫厭惡,亦有一種感情叫傷害。忘卻一切刻骨銘心的傷痛,忘卻一切痛徹心扉的感情,那將是最大的一種幸福。
三、體味人生
忘卻是對自己、對他人的一種寬容。學會寬容便學會了做人。
天空不寬容日月星辰,便一無所有;大地不寬容山川草木,便是一具醜陋的骷髏。寬容對於人而言,是一種更廣闊的生命空間。記恨他人遠不如調整自己劃算。隻要發生的就已是曆史,曆史就是過去,既然是過去,就讓它過去,須知曆史是背不動的。如果說寬容了別人就是寬容了自己,那麼和“曆史”過不去就是和自己過不去。學會寬容應該先懂得忘卻,忘卻私怨,忘卻施恩,也就有了寬容。人們好爭,而不知“惟不爭者而天下莫能與之爭”;人們好強,而不知“至柔者至剛”;人們好勝,而不知“自勝者強”;爭中之勝,勝者亦傷。人人都維護自己的尊嚴,但不知不傷害他人便是對自己尊嚴最大的維護。
沒有天空對日月星辰的寬容,就沒有宇宙的燦爛豐饒和神奇的詩意;沒有大地對草木與生命的寬容,就沒有它肌體上的青春萬裏、鶯飛魚遊、芭蕉綠肥、櫻桃紅透。看來,寬容當是一種好生向善的美德。
仔細想來,人與人之間還是寬容一些為好。因為寬容會為人心向善、人生的美麗,留下更大的空間。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管好、把自己的事辦好,而人生最缺乏的資源又是時間,我們哪有時間老去想著對他人的憎惡、怨恨?我們的大腦空間也有限,哪有地方去裝那些不快的記憶?值嗎?不值。人生最大的學問是學會忘卻,不僅要學會忘卻怨恨、忘卻不快、忘卻對手,連施與他人的恩德都要學會忘卻,這些都是導致心腦血管狹窄的栓塊。需要記住的是:記恨別人永遠不如去調整自己來得劃算;小肚雞腸也遠沒有去努力做事來得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