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大搖籃:統一戰線的生動體現(1 / 3)

四大搖籃:統一戰線的生動體現

專題研究

作者:劉曉莊

[摘 要] 江西是工人運動的搖籃、人民軍隊的搖籃、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人民共和國的搖籃,蘊涵著統一戰線的豐厚內容。江西,唱響了中國革命的壯麗序曲,拉開了統一戰線的精彩序幕。

[關鍵詞] 江西 四大搖籃 統一戰線

江西,一片富有文化靈性的土地,一片浸染烈士鮮血的土地。

時光回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經發生了一係列轟轟烈烈的事件,演繹了安源罷工、南昌起義、井岡星火、中央蘇區鬥爭等撼天動地的故事,成為工人運動的搖籃、人民軍隊的搖籃、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人民共和國的搖籃。

盱衡曆史風雲,江西在那個時代所發生的每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都蘊涵著“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的豐厚內容。江西,唱響了中國革命的壯麗序曲,拉開了統一戰線的精彩序幕。

一、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工運”從這裏爆發

1.團結工友。1921年,剛剛成立的中國共產黨,手捧著一本《共產黨宣言》,不知該如何開展革命鬥爭,唯有將目光投向共產國際,學習俄國革命現成的經驗,於是把工作重點放在開展城市工人運動上。一時間,香港、廣州、上海、武漢、長沙等地工人罷工風起雲湧。

位居湘贛交接的萍鄉安源,有著20世紀20年代中國最大的企業——株萍鐵路和安源煤礦,簡稱為安源路礦,擁有職工近2萬人。在那個暗無天日的年代,安源路礦工人遭受著沉重的階級壓迫和剝削,貧困交加,過著牛馬不如的悲慘生活。“少年進炭棚,老來背竹筒;病了趕你走,死了不如狗”,這正是當時安源路礦工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地火”在安源山下湧動。1920年11月,毛澤東以走親訪友的名義,赴萍鄉了解社會狀況,訪問工人疾苦。1921年夏秋,毛澤東又以湖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主事(校長)的公開身份,來到安源煤礦考察。他下礦井,走工棚,在工人中講無產者聯合起來,講“階級團結”,大家聽不懂,他就打比方:一根筷子容易斷,一把筷子折不彎。

1921年底,李立三受毛澤東委派,運用統戰策略,爭取官府支持,到安源開辦平民學校和工人補習學校。縣府官員聽說辦學可以幫助工人增加知識,發揚德性,於是表示同意。利用這一時機,李立三在參加補習學校學習的工人中發展黨員,成立黨的組織,告訴大家,“工人”兩個字連起來寫就是一個“天”,工人團結起來,力量大於天。黨的統戰思想由此萌芽。

工人運動需要建立自己的組織,起什麼名稱好呢?就用“俱樂部”吧,俱樂俱樂,大家快樂!李立三用“四六文”的雅致格式,親自起草了報縣衙立案的呈文,把“聯絡感情,涵養德性,團結互助,共謀幸福”作為俱樂部宗旨。宗旨符合當時官府的要求,申請很快就被批準。

1922年5月1日,保護工人權益的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正式成立,李立三被選舉為俱樂部主任。這件事情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不足周歲的中共組織倍覺振奮,中央在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也專門提到這一成果。

2.爭取支持。毛澤東告訴李立三,要善於運用“哀兵必勝”的鬥爭策略,提出“哀而動人”罷工口號,取得合法地位,爭取社會和輿論的廣泛同情支持。罷工前夕,俱樂部散發217字“全體工人泣白”,其中“把我工人當牛馬”“血汗工資都不發”等詞句,令人義憤填膺。

當時的安源,幫會林立,洪幫勢力最大,甚至可以一呼百應。許多工人為了找個“靠山”,紛紛加入洪幫。要團結工人,就得借助洪幫的權勢。為此,在罷工前夕,李立三帶著已是俱樂部成員的兩個洪幫小頭目,提著一瓶酒、一隻大公雞,主動來到洪幫龍頭老大章龍的家府,一番“俠肝義膽”,一碗“雞血烈酒”後,章龍拍著胸脯,答應了罷工期間幫助維護治安的要求。李立三歃血盟約,與洪幫頭目結“兄弟”,使得安源罷工期間街頭秩序井然,充分展示了統一戰線的作用,成為中共統戰史上的一段佳話。

3.維護權益。1922年9月初,毛澤東又一次來到安源,召開黨支部會議,作出了組織路礦兩局工人大罷工的決定。為了加強罷工鬥爭的領導力量,毛澤東派劉少奇來安源參與領導大罷工,“長住俱樂部應付一切”,負責與各方麵聯係、談判工作。

其間,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向當局反映工人訴求,路礦當局以財政困難為由,拒絕了發清積欠工人存餉要求,罷工一觸即發。俱樂部向全國各工團以及社會各界發出緊急呼籲,請求聲援安源工人。9月14日零點,安源路礦大罷工開始。“工人要活命”,“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的罷工口號此起彼伏、震天動地。同時,俱樂部注意鬥爭策略,發表罷工宣言,提出17項複工條件,用血淚控訴路礦當局欺壓工人罪行。大罷工持續5天後簽訂協議,“秩序極好,組織極嚴,未傷一人,未敗一事,取得完全勝利”。

為了鞏固罷工成果,繼續保護好工人利益,團結工人與資本家進行經濟鬥爭,1923年2月7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股份製經濟實體——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正式開業,毛澤民任總經理。合作社實行持礦票兌換現錢,能夠在合作社購買廉價日用商品的舉措,這極大地凝聚了人心,不久便把安源街上大大小小的銀鋪擠垮了。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領導並取得完全勝利的工人鬥爭,是中國工人運動史上的一次壯舉”。它對於我黨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中如何團結各種力量、爭取各方支持、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進行了初步探索,積累了早期經驗,對全國後來的工人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南昌起義:軍旗從這裏升起

1.掌握主動。1924年初,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統治,國共兩黨第一次建立了統一戰線,共同創辦黃埔軍校,同仇敵愾,“打倒列強”,北伐戰爭節節勝利,工農運動蓬勃發展。

然而,好景不長。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舉起反革命屠刀;接著,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公開叛變革命。成千上萬的革命誌士倒在了血泊之中,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慘遭失敗。血的教訓令中國共產黨人變得清醒起來,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對資產階級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政策,建立革命軍隊,開展武裝鬥爭,已經時不我待。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派遣李立三、鄧中夏赴九江,準備組織中共掌握和影響的國民革命軍中的一部分力量,聯合第二方麵軍總指揮張發奎重回廣東,以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7月20日,因發現張發奎已經站到汪精衛一邊,李立三等立即拋棄依賴張發奎的計劃,提出獨立發動反對南京和武漢的國民黨政府的軍事行動,即南昌起義。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在獲悉李立三等人的提議後,正式確定了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的部署。隨後,中共中央向共產國際報告了起義計劃。

7月27日,周恩來從武漢經九江到達南昌。根據中央決定,中共前敵委員會成立,周恩來任書記。前委當即決定於7月30日起義。7月30日晨,張國燾趕到南昌,帶來了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的最新意見,他曲解了中央關於“起義要慎重”的意見,提出“應該爭取張發奎的同意”,要求重新討論起義。這一提議,被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委否決,張國燾隻得少數服從多數。起義時間最後定為1927年8月1日淩晨。